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原典
王复问那先:“佛经但为趣欲却诸恶事耶?”1那先言:“然。是所说种种诸善者,但欲却一切恶。”那先言:“譬若王发四种兵:象、马、车、步兵,行战斗。初发行时,意但2欲攻敌耳。佛经说种种诸善,如是,但欲共攻去诸恶耳。”王言:“善哉!善哉!说经甚快3也。”
注释
1此句“别本”译作“但欲趣却一恶耶”,较之“佛经但为趣欲却诸恶事耶”更通顺。“趣欲却诸恶事”一语颇为不通。依下句亦可知。
2但:只也。
3快:令人畅快。
译文
王又问那先:“佛经仅仅是为了除却欲望诸种恶念这种事吗?”那先说:“是这样的。所阐发的种种行善的言论,都只是为了断尽一切恶。”那先说:“这就像王指挥四种部队:象兵、马兵、车兵、步兵,进行战斗。开始出发的时候,一心一意只想攻击敌人罢了。佛经上所说的种种善事,如同王攻击敌人一样,只是为了断除各种恶事罢了。”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如此这般譬喻解说经义非常痛快。”
第十二问人之投生是持续旧或新神识?
原典
王复问那先言:“人心趣善恶道,续持身故神1行生乎,更贸2他神行生耶?”那先言:“亦非故身神,亦不离故身神。”那先问王:“王小时哺乳时,身至长大时,续故身非3?”王言:“小时身异。”
那先言:“人在母腹中,始为精时,至浊。时,故精耶?异?坚为肌骨,时,故精耶?异?初生时,至年数岁时,故精耶?异?如人学书,傍人宁代其工4不?”王言:“不能代其工。”那先言:“如人法有罪,语王。”王不能解知。王言:“如人问那先解之云何?”5
那先言:“我故小时,从小儿至大,续故身耳。大与小时合为一身,是命所养。”那先问王:“如人然6灯,火至天晓时不?”王言:“人然灯,火油至晓时7。”那先言:“灯中炷8一夜时,续故炷火光不?至夜半,至明时,故火光不?”王言:“非故火光。”那先言:“然灯火从一夜至半夜,须更然灯火耶?向9晨时复更然灯火耶?”王言:“不中夜10,更然火,续故一炷火,至明。”那先言:“人精神展转相续,如是。一者去,二者来。从精神至老死后,精神趣所生,展转相续,是非故精神,亦不离故精神。人死以后,精神乃有所趣向生。”
那先言:“譬如乳湩作酪,取上肥作醍醐与酪苏。上肥还复名作乳湩,其人宁可用不?”王言:“其人语不可用。”那先言:“人神如乳湩。从乳湩成酪,从酪成肥,从肥成醍醐。人如是,从精沫至生,至中年,从中年至老至死,死后精神更受身生。人身死,当复更生受一身,譬若两炷更相然。”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故神:旧有的神识。
2贸:“别本”写作“”,疑即贸也。贸,更替、交换之意也。
3非:不也。
4工:完善。
5那先言:“如人……那先解之云何?”此一大段,译者颇有漏译,语义甚不通。依“别本”,此段为:那先言:“如人犯法有罪,宁可取无罪之人代不?”王言:“不可。”那先以精神罪法语王,王意不解。王因言:“如人问那先,那先解之云何?”
6然:通“燃”。
7此句意亦颇费解。“别本”译作:“然灯油至明。”依上文意,应译为:“油能至晓,则灯火至明时。”意思是说,只要灯油够了,灯火就会持续到天亮。
8炷:灯芯是也。
9向:靠近。
10中夜:半夜。
展转:辗转。
二者来:“别本”译作“一者来”。
从精神:后脱一“生”字。依“别本”补。
趣向:趋向。
乳湩:乳汁。湩,音zhòng,乳汁也。
醍醐:此处指酥上加油的乳制食品,味甘美,可入药。《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云:“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精沫:“别本”译作“精神”,依下句,当是。
更生:再次生,再次复活。佛教认为神识不灭。
译文
王又问那先道:“人投生善恶道之中,是持续不断地运用旧有神识,还是新的神识呢?”那先说道:“既不是旧有的神识,也不完全脱离旧有的神识。”那先说道:“王小时吃奶时,直到长大时,其身躯续接旧有身躯吗?”王说道:“小时身躯与后来的不同。”
那先说:“人在母腹之中,刚开始作为受精卵之时,是一种最混沌的状态。当时,是原来的受精卵呢,还是不同的呢?长成有坚硬的骨头完整的肌肉,这时,是原来的受精卵呢,还是不是?初生下地之时,直到长成几岁之后,是原来的受精卵呢,还是不是?就像人们学习练字一样,其他的人能够代替他达到完善的境界吗?”王说道:“不能代替他达到完善的境界。”那先说道:“如果有人犯罪,能够让无罪之人代他受罚吗?”王说:“不行。”那先举出种种事例,说明轮回再生前后神识不同,来对王进行论述。王不能理解其中之意,便说道:“若有人要求那先解释其中的为什么呢?”
那先说道:“我从小时候,再至少儿时期到长大之时,都是延续原来的身躯罢了。大的时候与小的时候共同是一个身躯(统一体),这一生命体是由小而逐渐成长的。”那先问王道:“假如一人点灯,其灯火能够持续到天亮吗?”王说道:“人点燃灯之后,灯火的油若能保证到天亮时不干则火至天亮。”那先说:“灯芯燃烧一夜,是持续旧有的火光吗?至半夜之时,至天亮之时,还是原来的火光吗?”王说道:“不是原来的火光。”那先说:“然而灯火从一开始到半夜里,必须再一次地点燃吗?靠近早晨又再点燃一次灯火吗?”王说道:“无须半夜再点燃灯火,延续原来一根灯芯的火,直到天亮。”那先说:“人的神识辗转相续,就像灯火一样。前面的逝去,后面的紧跟而来。从神识而获得生命,直到衰老死亡之后,神识又趋向另一处而获得生命,辗转相续,因此说转胎再生的神识既不是旧有的神识,也不完全脱离旧有的神识。人死亡之后,神识便又有新的趋向而再次转生。”
那先说:“就像奶汁一样,先制成奶酪,择取奶酪上层的肥脂制成醍醐和酪酥。上层肥脂还把它叫作奶汁,这种称呼还是正确的吗?”王说道:“这个人的叫法不合适了。”那先说:“人的神识就像奶汁。从奶汁制成酪,从奶酪制作过程中获得肥脂,因肥脂而制成醍醐。人也是这样,从精沫到生命开始,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直至死亡,死后神识再接受新的身躯而获得生命。人的身躯死亡,必然会再次拥有生命,接受另一身躯,就像两根灯芯更相燃烧一样。”王说道:“说得妙啊!说得妙啊!”
第十三问人能预知不再生于后世吗?
原典
王复问那先:“人不复生后世,其人宁能自知不复生不?”那先言:“然。有能自知不复于后世生。”王言:“何用知之?”那先言:“其人自知。无有恩爱,无有贪欲,无有诸恶,用是自知不复生后世。”
那先问王:“譬若田家种谷,大得收敛1,盛箪簟2中,至于后年,不复耕种,宁复望得谷不?”王言:“不复望得谷。”那先言:“道人亦如是。弃捐3苦乐、恩爱,无所复贪,是故自知后世不复生。”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收敛:收获是也。
2箪簟:一种用竹制的东西,可以卷起,围成一圈,中可以贮放粮食。箪簟,音dān diàn。箪,本意为竹筒;簟,竹席。此处为合成词,即指竹席。
3弃捐:抛弃。
译文
王又问那先:“人不再生于后世,这个人难道自己预知不再生于后世吗?”那先说:“肯定的。有人能预知自己不再生于后世了。”王反问道:“凭着什么知道的?”那先说:“其人自己知道的。没有世俗恩爱,没有了世俗贪欲,没有各种恶行,因此便自我知晓不再生于后世了。”
那先问王:“譬如农民种稻谷,收成极好,装满箪簟之中,以至于后来几年,不再去耕种了,难道他还想得到稻谷吗?”王说道:“不再希望得到稻谷了。”那先说:“修道之人也是这样。抛弃了苦乐、恩爱,不再有任何贪欲,因为这个缘故便自知后世不会再次投胎转生了。”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十四问明达与智慧有何不同?
原典
王复问:“其人于后世不复生者,于今宁有智异于人不?”那先言:“然。异于人。”王言:“明与智为同不?”那先言:“明与智等1耳。”王言:“人有明智,宁能悉知众事,作一事,成五事耶?”那先言:“作众事,所成非一。譬若一地种谷,当其生时,各各自生种类。人身五事,皆用众事,各有所成。”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等:相同。
译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