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6五效事:五件可以效法的事情。
7孝顺为本:此“孝顺”当与中国儒家的伦理孝道观不尽相同。它是把做各种善事看作“孝顺”,实际上乃“慈悲”之意。本义为服从。
8负金:“别本”作“负重”。
9此段称赞“地”之重要,实乃称“孝顺”的重要。后来佛教皆称“出家人以慈悲为怀”,由此可知,此处“孝顺”当“慈悲”解。
10:“图”字,设计之意。:“图”字,设计之意。
基趾:“别本”作“基址”。当依“别本”。
倡伎:“别本”译作“伎人”。约为行走卖唱、杂耍之类的民间艺人,在公共场合表演时,先清扫出一块场地。故“别本”说“除地平,乃作”。
八种道行:概指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译文
王又问那先:“什么叫孝顺慈悲呢?”那先说道:“各种善事都是孝顺慈悲。”那先说:“有四种善事,心意可以依止。”王说道:“什么是心意可以依止的四种善事?”那先说道:“第一是能够看清自身中外内的东西为不净(观身不净);第二是知道欣求乐受中反生苦的原因(观受是苦);第三是知道心的善恶之念是生灭无常(观心无常);第四是知道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观法无我)。这些便是四种善事。”
那先说道:“还有四件事情。”“什么样的四件事情呢?”“第一是制伏其意念(未生之恶令不生);第二是各种带有恶意的事情即使知道了也不要存放在心中(已生之恶令断);第三是心中如若有恶事立即驱逐出去,寻求各种善事来正心意(已生之恶令断,未生之善令生起);第四是有了善端,便紧紧握住而不放逸出去(已生之善令增长)。这便是四事。”那先说:“还有四件事情,是自由意志所引起的。”王说道:“这四件事又是指什么呢?”那先说:“第一是除却欲望,第二是精进,第三是制伏心意,第四是思维专一。这便是我所说的四件事。”
那先说道:“还有五件应该效法之事。”“什么才是五件应该效法的事情呢?”“第一是诚信正法,第二是孝顺慈悲,第三是精进,第四是尽心以善为念,第五是要有智慧。这便是五件应该效法之事。”
那先说道:“还有七件事,弃除各种恶念,又叫作七善事,又叫作七觉意。又还有八种道行,也叫作阿姤。总之所有三十七品经,都是以孝顺慈悲作为根本。”
那先说道:“大凡人身负重任走向远大目标,最终有所成就,都是由于大地的负托而促成的;而世间五谷、树木,虽仰天之中成长,但都是从地中生长出来的。”那先说道:“譬如建筑师,他要设计建筑一座巨大的城池,必然首先度量做城的地基。这些工作完毕之后,方才建造大城。”那先说道:“譬如倡伎,想要在某地表演必然先将场地打扫干净,扫出一片干净场地然后开始演唱。佛家弟子追求人生至道,首先学习经文戒律,种下善因,知道世间的辛勤痛苦本质,抛弃各种尘世的恩爱欲求,这样一心系念并努力实践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乃至圆满成就佛果。”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七问什么叫作精进?
原典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精进者?”那先言:“助善是为精进。”那先言:“譬若垣墙欲倒,从傍柱1之;舍欲倾坏,亦复柱之。”那先言:“譬若国王遣兵,有所攻击。兵少弱,欲不如2。王复遣兵往助之,便得胜。人有诸恶,如兵弱;人持善心,消恶心,譬如国王增兵得胜;人持五戒,譬如战斗得胜。是为精进,助善如是。”
那先说:“经言:‘精进所助,致人善道;所致善者,无有逮斯3。’”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柱:名词动用,以柱撑之。
2不如:不去、不出动。
3逮斯:逮,赶得上;斯,代词,指代“精进”。
译文
王又问那先(道):“什么才叫作精进呢?”那先说道:“所谓精进,即是积极地以善心以及行动,去支持增长、成就善好的功德。”那先说:“譬如说墙垣将要倾倒了,从旁边以柱撑之;房屋将要倾倒了,也这样地以柱撑之。如此墙垣、房子就不会倒塌,此一支持善法,使善心不退减损坏,即助善,也就是精进。”那先说道:“就像国王派遣部队,要攻击某个地方。由于兵力太少显得战斗力薄弱,因而士兵便不想去攻击。王又调遣兵力前去支援他们,便得胜回朝。人有了各种恶念不能克服,就像大王派兵的兵力弱小一样;人坚持善心,消除恶之心念,就像国王增兵得胜一样。人坚守五戒,就像战斗得胜的道理一样。这便是精进,支援善之心念亦即这个意思。”
那先说道:“佛经上说:‘精进给予人帮助,其目的是使人进入善道;所有使人进入善道的方法,没有一个能赶得上精进这一方法。’”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八问什么是系念诸善事?
原典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意当念诸善事?”那先言:“譬若取香华1,以缕合连系,风不能吹散。”那先复言:“譬王守藏者,知中金银、珠玉、琉璃珍宝有几所。”那先言:“道人欲得道,时念三十七品经。佛道:‘意念当如是正,所谓脱人。’道人有意,因知善恶,知当所行,别知白黑;思惟2以后,便弃恶就善。”
那先言:“譬如王有守门者,知王有所敬者,有所不敬者,知有不利王者。所敬利王者,便内3之。王所不敬者,不利王者,即不内。人持意若是,诸善者当内之,诸不善者不内。意制人善恶如是。”那先说:“经言:‘人当自坚守其意及身六爱欲。持意甚坚,自当有度世时。’”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香华:华香是也。
2思惟:思念专一。
3内:通“纳”,接纳。
译文
王又问那先:“什么才是系念诸善呢?”那先说:“譬如要择取花之香味,用丝袋子缝合起来,风就吹不散了。”那先又说道:“譬如替王守财库的人,就能知道其库中金银、珠玉、琉璃珍宝有多少。”那先说道:“修道之人想要证悟佛道,应当按时念诵三十七品经文。佛陀曾说道:‘意念应该像这样端正,这便是我所说的使人解脱。’修道之人忆念诸善,就有道意,有道意则知道何为善恶,知道什么该当践行,知道什么不可行,知道区分黑白;思念专一之后,便能抛弃恶念而依善法修持。”
那先说:“譬如王有守门之人,知道王有自己所尊敬的人,有所不尊敬的人,知道有对王不利的人。所有被王尊敬,并对王有好处的人,便允许他们进来。看到王所不敬之人,以及于王不利之人,则拒之门外。修道的人持守意念亦像这样,各种善事便自然地允许进入心中,各种不善之事便拒之心念之外。意念控制人的善恶行为便是这样。”那先说:“佛经上说:‘人应当自己坚守并保护其意念及不要任由六根追逐六尘,而招感爱欲烦恼。人若能坚守意念十分牢固的话,自然会有超度世间之苦的时候。’”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九问什么叫作专一其心?
原典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一其心者?”那先言:“诸善独有‘一心’,最第一。一其心者,诸善皆随之。”那先言:“譬若楼陛1,当有所倚。诸善道者,皆着‘一心’。”
那先言:“譬若王持四种兵,行战斗,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王行出,诸兵皆随引前后。佛经善事,皆随‘一心’,如是。”那先说:“经言:‘诸善一心为主,学道人众多,皆当归一心。’人身2死生过去,如流水前后相从。”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楼陛:楼梯是也。陛,台阶。
2人身:人的有形身躯。
译文
王又问那先:“什么才叫作专一其心呢?”那先说道:“各种致善的行为唯独‘一心’的做法,才为第一要法。只要使心念专一,所有的善行都将随之而来。”那先说:“譬如楼梯,应该有所倚靠。各种致善的途径,都将倚靠‘一心’的基点上。”
那先说:“譬如大王率领四种部队,展开战斗,所有象兵、马兵、车兵和步兵,都以大王为领袖中心。大王开始行动,各种部队都将前后跟随。佛经上所说各种善事,都跟随‘一心’,其道理也与诸兵种跟随大王一样。”那先说:“佛经上说:‘各种善行以一心为主,学道之人应学的东西很多,最终都以一心为归宿。’人的身躯死亡、再生以及前生,就像流水一样前后相续不断。”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十问什么叫作智慧?
原典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智?”那先言:“前已对王说是。人智断诸疑,明诸善。”那先言:“譬如持灯火入冥中,室便亡1其冥。自明人智,如是。”那先言:“譬若人持利刀截木,人以智截2诸恶,如是。”那先言:“人于世间,智最为第一度脱人生死之道。”王言:“善哉!善哉!前后所说经种种,智善也!”
注释
1亡:通“无”。动词。
2截:斩断。
译文
王又问那先:“什么叫作智慧呢?”那先说:“前面已经对王论述过这一问题。人的智慧主要是斩断疑虑,明了各种善的事情。”那先说:“譬如手持灯火进入昏暗的房中,房间里的昏暗便会消亡。人有智慧,就像暗室有灯明一样。所以使人变得有明达的智慧,也是这样。”那先说:“就像人手拿锋利的钢刀斩截木头一样,人用智慧的锋利钢刀砍截各种恶念,也是如此。”那先说:“人在世间,智慧是第一等的,使人超脱人生死苦海。”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前后所论述的经义及种种看法,都是智慧善德的表现啊!”
第十一问佛经只为除却欲望恶念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