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2我但说……沙门者耳,此一长句,意思与上文颇为不贯。依“别本”,译作“我本至心求道,故作沙门耳”。语义晓畅,与上下文贯通,当依此。
3少少:“别本”写作“少小”,当是。
译文
王说道:“你们佛道之中什么是最上等之善呢?你们又因什么缘故做沙门呢?”那先说:“我们为了想要抛开世间的种种苦恼,不再经受后世苦恼,所以做沙门。”王说道:“沙门之中,都是这样的吗?”那先说道:“并不都是因为这一追求而做沙门。其中,有的因为负债无力偿还,为逃避债务而做了沙门的;有的因为畏惧官府的追捕做了沙门;有的因为贫穷做了沙门。”那先又说道:“我仅仅说出了为要脱离爱欲、苦恼,灭除今世的辛勤痛苦的一种情况,至于心念没有入道做沙门的,我未说罢了。”王说道:“现在您是因为什么做沙门的呢?”那先说道:“从小就做了沙门。有佛教经典阐述了其中的道理:‘要想解脱今世、后世的苦恼,就去做沙门。’”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二问人死还受后有之身?
原典
王问言:“宁有人死后复生不?”那先言:“人有恩爱、贪欲者,后世便复生为人。无恩爱、贪欲者,后世便不复生。”
译文
王问道:“难道人死后还要轮回再生吗?”那先说:“人如若有恩爱、贪欲的话,后世便会再次投胎为人。没有恩爱、贪欲的话,后世便不再投胎轮回再生。”
第三问一心念正法,不受后有之身?
原典
王言:“人以一心念正法,后世不复生耶?”那先言:“人一心念正法,智慧及余善事,后世不复生。”
译文
王说道:“人若一心一意以正法为念,后世便不再轮回了吗?”那先说道:“人若一心一意以正法为念,并能念及智慧及其他善事,依此功德之力,后世便不再轮回了。”
第四问善心念正法与智慧本质相同吗?
原典
王言:“人以善心念正法,与黠慧1者,是二事,其义宁同不?”那先言:“其义各异不同。”王言:“牛马六畜各自有智谋,其心不同?”那先言:“王曾见获麦者不?左手持麦,右手刈之2。”那先言:“黠慧之人,断绝爱欲,譬如获麦者。”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黠慧:狡黠的智慧,非正智。
2刈之:割之。“之”,指代麦苗。
译文
王说道:“人以善良之心努力地按照正法去思维,与以狡黠之智慧去按正法思维,是二种不同行为呢,还是本质意义是相同的呢?”那先说道:“这二者的本质意义是不同的。”王说道:“牛马等六畜各自有其自己的思维,它们的心念不同吗?”(按:此处疑原典文有漏失,如依“别本”,则续译:那先说:“牛马等六畜各自有思维,而心念也各自不同。”)那先说:“王曾经看过割麦的情形没有?左手抓住麦苗,右手用刀割之。”那先说道:“有黠慧之人,一心系念正念,令不散乱,以智慧之剑断绝爱欲,就像割麦的人一样。正念与智慧二者同时运作,才能解脱生死。”王说道:“说得太妙了!说得太妙了!”
第五问什么是余善事呢?
原典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余善事者?”那先言:“诚信、孝顺、精进、念善、一心、智慧,是为善事。”
王言:“何等为诚信者?”那先言:“诚信,解人疑。信有佛,信经法,信有比丘僧,信有罗汉道;信有今世,信有后世;信孝父母,信作善得善,信作恶得恶;信有是,以后心便清净,去离五恶1。”
“何等五?”“一者淫妷2,二者嗔怒,三者嗜卧,四者歌乐,五者疑人。不去是五恶,心意不定;去是五恶,心便清净。”那先言:“譬如遮迦越王3,车马人从濿度4,令水浊恶。过度以去,王渴,欲得水饮。王有清水珠置水中,水即为清,王便得清水饮之。”那先言:“人心有五恶,如浊水。佛诸弟子度脱生死之道,人心清净,如珠清水。人却诸恶,诚信清净,如明月珠。”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精进诚信者,云何?”那先言:“佛诸弟子自相见辈中说5诸清净,中有得须陁洹道者,中有得斯陁含道者,中有得阿那含道者,中有得阿罗汉道者。因欲相效6行诚信,便得度世道。”那先言:“譬如山上大雨,其水下流广大。两边人俱不知水浅深,畏不敢前。若有远方人来视水,隐知7水广狭、深浅,自知力势能入水,便得过度去。两边人众便随后度去。佛诸弟子如是。人心清净,便为须陁洹道,得斯陁含道,得阿那含道,得阿罗汉道,善心精进,得道如是。佛经说言:‘人有诚信之心,可自得度世。’人能自制,止却8五所欲。人自知身苦恼,能自度脱。人皆以智慧成其道德。”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去离五恶:远离五恶。
2淫妷:意为放荡、不检点、过分纵欲。
3遮迦越王:意为转轮王。
4濿度:快速渡河。
5说:通“悦”。
6相效:互相效法、模仿。
7隐知:凭心中意念猜想而知,直觉。
8止却:控制住并能摒弃。
译文
王又问那先:“什么是其余的善事呢?”那先说:“所谓诚信正法、孝顺慈悲、不断地努力向上、以善为念、使心思专一、具有智慧等,这便是善事。”
王说道:“什么是诚信正法呢?”那先说道:“诚信正法,即是对三宝没有猜疑。相信有佛,相信有佛法,相信有清净的比丘僧,相信有阿罗汉道的境界存在;相信有今世、后世的轮回报应;相信孝敬父母之道,相信作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相信以上这些观点之后,日后必能心得清净,远离五恶。”
“什么叫作五恶呢?”那先言:“第一恶是贪淫妷,第二是嗔怒,第三是懒惰嗜睡,第四是放纵歌舞音乐,第五是怀疑他人。不远离这五恶,心意就不得安定;远离了这些五恶,心意便能清净。”那先又说:“譬如遮迦越王,率领他的车马随从人员一起渡河,使得河水浊恶不堪。渡过河水以后,遮迦越王口渴了,想要喝水。但水已混浊不能喝,王把随身带的使水变清的珠子放入水中,水立刻就变得澄明清净了,王便能够有清净水喝了。”那先说道:“人心中有五恶干扰,就如浊水一般。佛的众弟子证得了超脱生死的大道,这些人的心获得了清净,就像有清水珠使水变清了一般。同样,人若能退却诸恶,诚信清净,人心就会像明月之珠一般,清明光耀。”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王又问那先道:“所谓精进诚信,又是怎么解释呢?”那先说道:“佛的诸弟子见同辈中有人修行而心得清净、解脱,其中有得须陁洹道的人,有得斯陁含道的人,有得阿那含道的人,也有得阿罗汉道的人。因之便想相互效仿践行诚信,善为修持,毕竟证果,以便可以超度世间之苦。”那先说:“譬如山上下大雨,山洪下泻其水势浩大。站在山洪两边待渡的人因为不知水流的浅深,个个畏惧不敢向前渡水。此时,假若有一个远道而来的善知识察视该水流,凭直觉知晓该水流的宽广度及深浅度,并且自知自己的力量可以入水,而且能够渡过去。两边众多人群便跟随他渡水的路线渡过水流。有诚信的佛弟子也是这样引导人们度脱世间苦难。人心一旦清净,便是须陁洹道,进而得斯陁含道,再进而得阿那含道,最后得阿罗汉道,善心精进,得道的过程便是这样。所以佛经上说道:‘人若有了诚信之心,可以自己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人若能自我控制,便能制止住五种欲望。人若能自知身躯是苦恼之根源,便能自我超度解脱。人都是凭借智慧而最终圆满成就道德。”王说道:“说得太好了!说得太好了!”
第六问什么叫作慈悲?
原典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孝顺者?”那先言:“诸善者皆为孝顺。”那先言:“有四善事,心意所止1。”言:“何等四心意所止者?”那先言:“一者自观其身中外内,二者知意苦乐,三者知心善恶,四者知正法,是2为四。”
那先言:“复有四事。”“何等四?”“一者制其意;二者诸有恶事不听入心中;三者心中有恶事即出3之,索诸4善;四者其心中有善,制持不放;是为四。”那先言:“复有四事,自在欲所作。”“何等为四?”“一者却欲,二者精进,三者制心,四者思惟5,是为四。”
那先言:“复有五效事6。”“何等为五?”“一者诚信,二者孝顺,三者精进,四者尽心念善,五者智慧,是为五。”
那先言:“复有七事,弃除诸恶,名为七善,亦名七觉意。复有八种道行,亦名为阿姤者。是凡三十七品经,皆是孝顺为本7。”
那先言:“凡人负金8致远,有所成立,皆由地成;世间五谷、树木,仰天之中,皆由地生。”9那先言:“譬若师匠,10作大城,先度量作基趾巳,乃起城。”那先言:“譬若倡伎欲作先净,扫地乃作。佛弟子求道,先行经戒,作善因,知勤苦,弃诸爱欲,便思念八种道行。”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止:停留、栖息。
2是:指示代词,“这些”之意。
3出:驱逐出去。
4诸:“之于”的合音词。
5思惟: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惟,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