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王又问那先:“第七梵天去是1几所?”那先言:“甚远。令大如王殿石从第七梵天上堕之,六日乃堕此间地耳。”王言:“卿曹诸沙门言:‘得罗汉道,如人屈申2臂,顷以飞上第七梵天上。’”王言:“我不信是。行数千万亿里,何以疾3乃尔?”
那先问王:“王本生何国?”王言:“我本生大秦国4,国名阿荔散5。”那先问王:“阿荔散去是间几里?”王言:“去是二千由旬6,合八万里。”那先问王:“曾颇7于此遥念本国中事不?”王言:“然,恒念本国中事耳。”那先言:“王试复更念本国中事,曾有所作为者。”王言:“我即念已。”那先言:“王行八万里反覆8何以疾?”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去是:距离这里。
2屈申:通“屈伸”。
3疾:飞快。
4大秦国:古罗马国。
5阿荔散:依梁启超释,即为亚历山大之旧译。
6由旬:古代印度计量长度的单位。按此处折算,每由旬四十里。
7颇:是否。
8反覆:来回。
译文
王又问那先:“第七梵天距离我们这儿有多远?”那先说:“十分远。假如有一块大如王之殿堂的石块从第七梵天上坠落下来,六天才能坠到我们这块地上。”王说:“你们这些沙门说:‘得阿罗汉道之人,就像人弯曲伸直手臂一样,须臾之间便飞到第七梵天之上。’”王说道:“我不相信这一说法。行走数千万亿里的道路,凭借什么能走这么快呢?”
那先问王:“王本来生于哪个国家呢?”王说道:“我本来生于罗马国,其国名叫亚历山大帝国。”那先问:“亚历山大帝国距离这儿有多少里路程?”王说道:“距离这儿有二千由旬,合计共八万里。”那先问王:“曾经在这遥遥想念本国之中的事情没有?”王说道:“当然啰,常常遥遥思念本国之中的事情呀!”那先说:“王现在试作再来思念一下本国中的事情,就像你曾经所作过的遥念一样。”王说道:“我现在已经遥念结束了。”那先说:“王行八万里来回的路程,为什么这么迅速呀?”王说道:“你这个例子说得太好了!说得太好了!”
第四十四问两人同死何者先投胎?
原典
王复问那先:“若有两人于此俱死1,一人上生第七梵天,一人生罽宾2。罽宾去七百二十里,谁为先到者?”那先言:“试念阿荔国3。”王言:“我已念之。”那先复言:“王试复念罽宾。”王言:“我已念之。”那先问王:“念是两国,何所疾者?”王言:“俱等耳。”那先言:“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上,一人生罽宾,亦等耳。”
那先问王:“若有一双飞鸟,一于一高树上止,一鸟于树4上止,两鸟俱飞,谁影先在地者?”王言:“其影俱倒5地耳。”那先言:“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天上,一人生罽宾,亦俱时至耳。”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俱死:一同死去。
2罽宾:汉代西域的国名。在今喀布尔河下游流域克什米尔一带地区。罽,音jì。
3阿荔国:阿荔散国。
4树:应写作“卑树”,即矮树。
5俱倒:俱到、同时到。
译文
王又问那先:“假若有两个人现在一同死去,一个人上生于第七梵天,一个人生于罽宾。而罽宾距离这里七百二十里,那么哪一个首先到达他们各自的地方呢?”那先说:“请王试作遥念亚历山大帝国。”王说:“我已经遥念了。”那先又说道:“王再试作遥念罽宾。”王说道:“我也已经遥念罽宾了。”那先问王:“遥念这两个国家,哪一个更快到达呢?”王说道:“都是一样地快。”那先说:“两个人一道死去,一人生于第七梵天之上,一个人生罽宾国,也是同等时间到达。”
那先又问王:“假如有一双飞鸟,一只在一棵高树上栖止,一只在一棵矮树上栖息,两鸟同时起飞,哪只鸟的影子首先到达地面?”王说道:“两个影子同时到达地面呀!”那先说道:“两个人一道死去,有一个人生于第七梵天上,有一个人生于罽宾之国,也是同时到达呀!”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四十五问通过何种方式学习可知道法?
原典
王复问那先:“人用几事,学知道?”那先言:“用七事,学知道。”“何等为七?”“一者,念善恶之事;二者,精进;三者,乐道;四者,伏意为善;五者,念道;六者,一心;七者,适无所憎爱。”
王又问那先:“人用此七事,学知道耶?”那先言:“不悉1用七事,学知道。知者持知善恶,用是一事,别2知耳。”王又问那先:“假令用一事知者,何为说七言3?”那先问王:“如人持刀着鞘中,倚4壁,刀宁能自有所割截不?”王言:“不能有所割截。”那先言:“人心虽明,会当得是六事,共成智耳。”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悉:尽、都、全部。
2别:其他。
3言:此或为衍字,或为笔误。当作“耶”。
4倚:挂在。
译文
王又问那先:“人要通过几种方式学习然后知晓大道?”那先说:“通过七件事,可以知晓大道。”“是指哪七件事呢?”“第一,要忆念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之事;第二,要精进修道;第三,要以道为乐;第四,要制伏诸恶念使之向善;第五,要以道为思念的准则;第六,要专心致志;第七,要达到没有什么可以憎恨可以喜爱的境界。”
王又问那先:“人通过这七件事,能够学习而知晓大道?”那先说:“并不全部都要用上七件事,学习之后然后才知晓大道。有智慧之人紧紧抓住判别善恶这一点,凭借持智以分别善恶这一件事,其他的都知道了。”王又问那先:“假如只要通过一件事而就能知道大道,为什么又说是七事呢?”那先问王:“如果人手持钢刀放于刀鞘之中,并且挂在墙壁之上,这把刀难道能够自己去割截什么东西吗?”王说道:“不能割截什么东西。”那先说:“人心即使是具有明智之端,虽有分别善恶的智慧,但也应当通过其余六件事的开启协助,然后合成智慧。”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四十六问人行善得福大或作恶得殃大?
原典
王复问那先:“人家作善,得福大耶?作恶,得殃大耶?”那先言:“人作善,得福大;作恶,得殃小。人家作恶,日日自悔过,是故其过日小。人家作善,日夜自念欢喜,是故得福大。”
那先言:“昔者,佛在时,其国中有人,掘无1手足而取莲花持上2佛。佛即告诸比丘言:‘此掘足手儿,却后3九十一劫4,不复入泥犁中,畜生、劈荔道5中,得生天上。天上寿终,复还作人。’是故,我知人作小善,得福大。作其恶,人自悔过,日消灭而尽。是故,我知人作过,其殃小。”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掘无:“别本”译作“杌无”。杌,树无枝的样子。此处指没有手足的人。
2上:献给。
3却后:往后。
4劫:佛教记时之单位。天地从形成到毁坏为一劫。
5劈荔道:饿鬼道。以其长劫不闻浆水之名,常为饥饿所逼。
译文
王又问那先:“人们行善,得福就大吗?作恶,遭殃就大吗?”那先说:“人行善,其获得的福一定是大的;作恶,其遭到的祸殃可能是小的。因为人作恶之后,天天自我悔过,所以他的罪过就一天比一天小。别人行善,每日每夜都在心中充满着欢喜之情,所以他获得的福也就大。”
那先说:“过去的时候,佛还在世,他所处的国中有一个人,手和脚都没有了但还取得一枝莲花,拿着这朵莲花献给了佛。佛当时就告诉各位比丘,说道:‘这一位没有手脚的孩子,往后经历九十一劫的轮回,也不会再坠入地狱中,进入畜生道、饿鬼道中,而可以生于天上。天上的寿命终结之后,又还重新做人。’因此,我知道人们行小善,其获得的福很大。那些作过恶的人自己忏悔自新,一天一天地将消灭罪孽以至干净。所以,我知道人们作恶之后,只要忏悔自新其祸殃可能很小。”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四十七问智愚者作恶,何人得殃大?
原典
王复问那先:“智者作恶,愚人作恶,此两人殃咎,谁得多者?”那先言:“愚人作恶,得殃大;智人作恶,得殃小。”王言:“不知那先言。”王言:“我国治法,大臣有过,则罪之重;小民有过,罪之轻。是故,我知智者作过恶,得殃大;愚者作恶,得殃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