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那先比丘经【14 / 17】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吏时:“别本”作“时”,当是。或“吏”为“史”之误。

译文

王又问那先:“人因为哪些事情引起忆念呢?”那先说:“人一共有十六件事可以引起忆念:第一,很久以前的所作所为,引起忆念;第二,新近的所学,引起忆念;第三,如果有重大的事情,将引起忆念;第四,向往善的境界,将引起忆念;第五,曾经所经历的苦难,引起忆念;第六,思维同宗或同类命运,将引起忆念;第七,曾经对各种不同之事有所涉猎,也引起忆念;第八,教导别人,将会引起忆念;第九,寻求类的归属,引起忆念;第十,曾经有所遗忘的事情,引起忆念;第十一,因为获得知识,引起忆念;第十二,术数活动,引起忆念;第十三,因为负债,引起忆念;第十四,心志专一于生命的缘起及未来,将会引起忆念;第十五,读书活动,引起忆念;第十六,曾经有所寄托,并亲眼见过这种理想,引起忆念。这便是引起忆念的十六种事情。”

王又问那先道:“忆念久远是指什么呢?”那先说道:“如佛的弟子阿难,有一位在家女弟子优婆夷名叫鸠仇单罢,能忆念千亿世前的宿命事情;及其他一些得道之人,都能忆念过去世的事情。像阿难的女弟子等的得道之人很多,都能忆念久远之事,此是为因忆念过去久远生中之事而引起忆念。”

王又问:“因为新学的东西引起忆念是指什么呢?”那先说:“就像人们曾经学习过术数技艺,后来又忘记了,看到别人所作,便又再次地产生了忆念。”

王又问那先:“为大事忆念是指什么?”那先说道:“譬如太子被册立为王,自己心想这是豪贵之事,这便是指因为大事而忆念。”

王又问那先道:“忆念善之境界而引起忆念是指什么?”那先说道:“假如某个人被另一个人所延请,并且极其友善地招待这个人。嗣后这个被请的人心里想到:在过去曾经被某人所延请,应该以友善的心意来对他人。这便是因为回忆而向往善德境界引起忆念。”

王又问那先道:“为所经历之苦而引起忆念是指什么呢?”那先说:“譬如一个人曾经被人用棍棒毒打过,或曾被关闭在牢狱之中,这便是为经历之苦而引起忆念的意思。”

王又问那先道:“同类相怜引起忆念是指什么?”那先说道:“譬如人曾经见过家里亲人、同宗亲属以及家里的畜生引起悲悯心情,这便是同类怜悯引起的忆念。”

王又问那先:“曾经对各种事物有所涉猎引起忆念是指什么?”那先说:“譬如人类为万物起名,对各种颜色、香臭之气、酢苦之味加以标识分别,忆念这些众多表象,便是被曾经所涉猎的诸事物引起忆念之意。”

王又问那先道:“教导他人引起忆念是指什么?”那先说:“人们自己欣赏自己,忘记了身边还有其他人存在,这些人有的还有记忆,有的已经忘记了,于是好为人师,这便是教导他人引起忆念。”

王又问那先:“为寻找类的归属而引起忆念是指什么?”那先说:“人、牛、马等各自都有其类的归属,这便是寻找类的归属而引起忆念。”

王又问那先道:“曾经记得而突然间忘了而引起忆念是指什么呢?”那先说:“譬如一个人仓促之间忘记了曾经所记的东西,一心一意地急于找回记忆而对此东西耿耿记在心中,这便是因为忘记曾经所记忆的东西而引起忆念。”

王又问那先:“因为学习知识而引起忆念是指什么?”那先说道:“学习写字的人,能够安排各个字的位置,为此而动脑筋便是因为学习知识而引起忆念之意。”

王又问那先道:“因为校量分析而引起忆念是指什么?”那先说:“譬如人们一起学习校量分析成功的原因,全部都明白了其中的方法,这便是因为校量分析而产生忆念的意思。”

王又问那先:“因为负债而引起忆念是指什么?”那先说:“譬如某人正在欠着他人之债,又值该还债的时候,这便是因为负债而产生忆念。”

王又问那先:“专心于生命的源起及未来而引起忆念是指什么?”那先说:“沙门辈使心志专一,自己思考生命从何处而来,以及千亿世之前的事情,这便是我所说的心志专一而引起忆念。”

王又问那先:“因为读书而引起忆念是指什么呢?”那先说:“帝王有年代久远的古书,心中想到这是哪一代帝王、哪一个历史时期的书呢?这便是因为读书而引起忆念。”

(王问道:)“因为曾经有所寄托并在某处又亲自见过而引起忆念是指什么?”那先说:“假如某人有所寄托,又亲眼在某处见过此理想之境,因而引起忆念,这便是因为‘所寄’而产生忆念。”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四十问佛知三世一切事吗?

原典

王复问那先言:“佛宁悉知去事甫始1,当来事耶?”那先言:“然,佛悉知之。”王言:“假令佛悉知诸事者,何故不一时教弟子?何故稍稍教之?”那先问王:“国中宁有医师无?”王言:“有医师。”那先言:“其医师宁能悉知天下诸药不?”王言:“能悉知诸药。”

那先问王:“其药师治人病,为一时与2药,为稍稍与之?”王言:“未病,不可豫与药;应病3,乃与药耳。”那先言:“佛虽悉知去、来、现在之事,亦不可一时教天下人。当稍稍授经戒,令奉行之耳。”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甫始:开始。

2与:给。

3应病:根据病情。

译文

王又问那先道:“佛难道都能知道过去之事的初始状态,以及未来将发生的事吗?”那先说:“是的,佛都知道这些事情。”王说道:“假如佛都知道这些事情,为什么不集中于一时全都教给他的弟子们呢?为什么慢慢地教给他们呢?”那先问王道:“您国中有医师没有?”王说道:“有医师。”那先说:“这些医师能否知道天下的各种药物呢?”王说道:“能够都知道天下各种药物。”

那先问王:“这些医师治人病时,是集中时间把所有的药都给病人呢,还是慢慢地给药呢?”王说道:“没有生病的时候,不能预先给药;针对具体的病症时,才配给药剂。”那先说道:“同样,佛即使知道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情,也不可能一时全部教给天下之人。将依弟子的根机慢慢授予经文戒律,使他们践行。”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四十一问人死念佛能生天吗?

原典

王又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语。复言:‘煞1一生,死即入泥犁中。’我不信是也。”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王言:“其石没。”那先言:“如令持百牧2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不?”王言:“不没。”

那先言:“船中百牧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3,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煞:杀也。

2百牧:百枚、百颗。

3本恶:一贯之恶。

译文

王又问那先:“你们这些沙门说:‘人在世间作恶直至百岁,到临死时候虔心发愿念佛,死后能仗念佛之功德都能生于天上。’我不相信这些话。你们又说:‘杀死一个生命,死后便会堕入地狱之中。’我不相信这种说法。”那先问王道:“假如有人拿一颗小石子放到水上,石子是漂浮的,还是沉下去呢?”王说道:“这颗石子沉下去。”那先说:“如果抬百块大石头放到船上,这艘船难道会沉下去吗?”王说道:“船不沉下去。”

那先说道:“船中百块大石头,因为船的缘故,不沉下去;人即使曾经作的恶行,因为有一个短时间明白善恶因果,生大忏悔,专心地念佛,因为这一念佛功德而不沉沦到地狱之中,而且还会生在天上。那颗小石子沉到水中,就像人作恶之后,不知道听闻佛经,不知忏悔,死后便堕入地狱之中。”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四十二问汝辈为何出家做沙门?

原典

王复问那先:“卿曹用何等故,行学道,作沙门?”那先言:“我今以过去苦、现在苦、当来苦,欲弃是诸苦,不欲复受更1,故行学道作沙门。”王复问那先:“苦乃在后世,可为豫学道,作沙门?”

那先问王:“王宁有敌国、怨家,欲相攻击不?”王言:“然,有敌国、怨家,常欲相攻击也。”那先问王:“敌主2临来时,王乃作斗具,备守、掘壍耶?当豫作之乎?”王言:“当豫有储偫。”那先问王:“何等故先作储偫?”王言:“备3敌来,无时故。”那先问王:“敌尚未来,何故豫备之?”那先又问王:“饥乃田种,渴4何故豫作备度?”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更:经历、经受。

2敌主:敌国的首领,此处代指敌国军队。

3备:临近、等到。

4渴:此字下漏译。依“别本”是“渴乃掘井耶”。

译文

王又问那先:“你们这些人因为什么缘故,去学道做沙门呢?”那先说:“我们深深认为过去世是苦,现在世是苦,未来世还是苦,想要抛弃这些苦痛,不想再去经历这些苦,所以来学道做沙门。”王又问那先:“苦乃是在后世,可以预先学道做沙门而能免除吗?”

那先问王:“王是不是有敌国、怨家,想要攻击你吗?”王说道:“是的,有敌国、怨家,常常想要攻击我国呀!”那先问王道:“敌国主帅来临之时,王才去做战斗的准备、防守、挖战壕吗?还是先预备好这一切呢?”王说道:“当然预先有所准备。”那先问王道:“为什么先做准备呢?”王说道:“敌人来了的时候,没有时间的缘故呀!”那先问王:“敌人还没有来,为什么要预先准备呢?”那先又问:“肚子饿了的时候才种田,口渴才掘井吗?为什么要做预备呢?”王说道:“说得太好了!说得太好了!”

第四十三问第七梵天距娑婆世间多远?

原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