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3甘:甜美。
译文
王又问那先:“那些已经得度的人,与没有得度的人有些什么差别?”那先说:“人在没有得度之时,有贪婪欲望之心;人在得度之后,便没有了贪欲之心。只仅仅是想成就道业而获得饭食以维持生命罢了。”王说道:“我看世间之人,都想使身体愉快,想要获得美好的饭菜,从没有满足的时候。”那先说:“人在没有达到得度的境界时,饮食的行为,是被当作一种快乐爱好;已经达到了超脱的境界者,即使同样在吃饭喝水,但不再把这种行为看作是一种快乐,也不再去追求甘美的饮食趣味,只是要维持生命的延续罢了。”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三十七问人会忆念久远以前之事吗?
原典
王复问那先:“人家有所作,能念1久远之事2不?”那先言:“人愁忧时,皆念久远之事。”王:“用何等念之?用志念耶?用念念耶?”那先问王言:“宁曾有所学知,以后念之不?”王言:“然我曾有所学知,以后忽忘之。”那先言:“王是时无志耶,而忘之乎?”王言:“我时忘念3。”那先言:“可。差王为有象。”
注释
1念:意念、心念,此乃为佛教主要概念之一。它是指一种意识活动。
2久远之事:过去之事。
3忘念:“别本”作“妄念”,当是。
译文
王又问那先道:“人们在有所作为的时候,能够思考很久远以前的事吗?”那先说:“人在愁苦忧伤的时候,都会回忆很久很远的事情的。”王说(原文脱“说”字)道:“用什么来忆念呢?用心志去忆念吗?用忆念去忆念吗?”那先问王道:“是否曾经学习知识,以后又回忆这些知识还是没有回忆呢?”王说道:“的确,我曾经学习过一些知识,以后忽然又忘了这些知识。”那先说:“王这个时候没有了心志,而忘记了所学的吗?”王说:“我时常忘记要忆念的东西。”那先说:“行了。王这种现象差不多可以归于某一种类型了(属于对久远之事的忆念)。”
第三十八问人有所作皆会忆念吗?
原典
王复问那先:“人有作,皆念耶?若甫1始有所作,念见在2所作,皆用念知耶?”那先言:“已去之事,皆用念知之;念见在之事,亦用念知之。”王言:“如是,人但念去事3,不能复念新事。”那先言:“假新者有所作不可念者,亦如是。”王言:“人新学书伎巧为唐捐4耶?”那先言:“人新学书画者,有念,故令弟子学者;有知,是故有念耳。”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甫:刚刚、正开始。
2见在:现在。
3去事:过去之事。
4唐捐:虚掷、落空。
译文
王又问那先:“人有所作为,都会忆念吗?假使开始有所作为,再考虑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用忆念知道的吗?”那先说:“已经过去的事情,都是通过忆念知道的;忆念现在的事情,也是用忆念知道的。”王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人们就只会忆念过去之事,不再能够忆念新生的事物了。”那先说道:“假如新的有所作为而不能忆念,也是这样通过忆念而知道的。”王说道:“人们新学的书写技巧是白白地付出的代价吗?”那先说:“人们新学的书画技巧,因为有忆念,所以要求弟子们学习;有所知,因此才有忆念的可能。”王说:“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三十九问人因何事而产生忆念?
原典
王复问那先:“人用几事生念念耶?”那先言:“人凡有十六事生念:一者,久远所作,生念;二者,新有所学,生念;三者,若有大事,生念;四者,思善,生念;五者,曾所更苦1,生念;六者,自思维,生念;七者,曾杂所作2,生念;八者,教人,生念;九者,象3,生念;十者,曾有所忘,生念;十一者,因识,生念;十二者,教计4,生念;十三者,负债,生念;十四者,一心,生念;十五者,读书,生念;十六者,曾有所寄更见5,生念;是为十六事生念。”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念久者?”那先言:“佛弟子阿难女弟子优婆夷鸠仇单罢,念十亿世宿命之事;及余道人,皆能念去世6之事;如阿难女弟子辈甚众多,念此,已便7生念。”
王又问:“何等新所学生念者?”那先言:“如人曾学知挍计8,后复忘之,见人挍计,便更生念。”
王又问那先:“何等为大事生念?”那先言:“譬若太子立为王,自念为豪贵,是大事生念。”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思善生念者?”那先言:“譬若人为人所请呼,极善意宾延9遇待之。其人自念言:昔日为某所请呼,善意待人。是为思善生念。”
王又问那先:“何等为更苦生念者?”那先言:“譬若人曾为人所挝捶10,閇系牢狱,是为更苦生念。”
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自惟生念者?”那先言:“譬若人曾有所见家室、宗亲及畜生,是为自惟生念。”
王又问那先言:“何等为曾杂所作生念者?”那先言:“譬若人万物字颜色、香臭、酢苦,念此诸事,是为曾杂生念。”
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教人生念者?”那先言:“人自喜,忘边人,或有念者,或有忘者,是教人生念。”
王又问那先言:“何等为象生念者?”那先言:“人、牛、马各自有象类,是为象生念。”
王又问那先言:“何等为曾所忘生念者?”那先言:“譬若人卆有所忘数数独念得之,是为曾所忘生念。”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因识生念者?”那先言:“学书者,能次其字,是为因识生念。”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挍计生念者?”那先言:“如人共挍计成就,悉知策术分明,是为挍计生念。”
王又问那先:“何者为负债生念者?”那先言:“如人所当债,所当归,是为负债生念。”
王又问那先:“何等为一心生念者?”那先言:“沙门一其心,自念所从来,生千亿世时事,是我为一其心生念。”
王又问那先:“何等为读书生念者?”那先言:“帝有久古之书,念言某帝、某吏时书也,是为读书生念。”“何等为曾有所寄,更见生念者?”那先言:“若人有所寄,更眼见之,便生念,是为‘所寄’生念。”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更苦:经历之苦。
2杂所作:所作不专一。
3象:物之具体形象,寻求同类、归宿。
4教计:“别本”作“校计”。即术数技艺。
5更见:经历过的见闻,亲眼见过。
6去世:过去的世代。
7已便:“别本”作“以便”。
8挍计:前面作“教计”。计算之意也。
9宾延:延请。
10挝捶:遭到棍棒的棰楚。
閇系:关系。
卆:卒也。通猝也。仓促之间。
数数:汲汲,一心一意地在寻求。
归:偿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