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那先比丘经【12 / 17】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1消息:休息。

2温濡:温暖柔和。

3自护视:自我照顾调理。

4:不知何字。疑为“矢”字,或为“矛”。

5中:击中。此句“别本”译为:“曾为刀刃、箭所中不?”意尤简明。

6裹:包扎。

7殊:特别、十分地。

8趣:追求、趣味。

9九弓疮:“别本”作“九矛疮”。此处佛教把人身九窍看成讨厌之所在,由厌世到鄙身。

译文

王又问那先道:“沙门难道也会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吗?”那先说:“沙门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王说道:“假使沙门不爱自己的身躯的话,为什么还要自我休息呢?睡觉还要安稳温软的床铺,饮食还想得到好吃的食物,自己保护照料自己,这是为了什么呢?”

那先说:“王是否亲自参加过战斗呢?”王说道:“参加过。曾经亲自参加了战斗。”那先说:“在战斗的过程之中,曾经被刀刃、矛箭伤过没有呢?”王说道:“我曾经狠狠地被刀刃所击中。”那先问王道:“对刀刃、矛箭的疮伤怎么办呢?”王说道:“我用膏药棉絮包扎起来了。”那先问王道:“难道这是为了爱护疮伤本身,用膏药棉絮包扎起来吗?”王说道:“我当然不是爱护疮疤本身了。”那先说:“若不是十分地爱惜疮疤的话,为什么用膏药棉絮包扎而保护起来呢?”王说道:“我是想让疮伤早日痊愈罢了。”

那先说道:“沙门也是这样,并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即使吃饭喝水,心里并不以美食而乐,不把它们看作是好食物,也不把它们当作是为了追求光洁姣好的肌肤的必需品,只是要借此来滋养色身,借假修真,践行佛教的经典与戒律,成就道业罢了。佛经上说道:‘人身上有九个孔穴,是人身上九个被弓箭射伤的疮孔。每个孔穴都是泄漏臭气的地方而并不干净。’”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三十二问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吗?

原典

王复问那先:“佛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皆金色有光影耶?”那先言:“佛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皆有金色光影。”王言:“佛父母宁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皆有金色有光影耶?”那先言:“佛父母无是相。”王言:“如是相、好,是父母无是相,佛亦无是相。”王复言:“人生子,像其种类1。父母无是相者,佛定无是相。”那先言:“佛父母虽无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金光色者,佛审有是相。”

那先言:“王曾见莲花不?”王言:“我见之。”那先言:“此莲花生于地,长于泥水,其色甚好,宁复类泥水色不?”王言:“不类地泥水色。”那先言:“虽佛父母无是相者,佛审有是相。佛生于世间,长于世间,而不像世间之事。”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种类:种,此处即指父母。类,模样。

译文

王又问那先道:“佛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通身都有金色的光环影子吗?”那先说道:“佛的确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好,通身都是金色光环笼罩。”王说道:“佛的父母难道也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好,通身都有金色光环影子吗?”那先说道:“佛的父母没有这些殊妙相。”王说道:“像这些大人相、随形好,他的父母都没有这些相好,佛也就没有这些相好。”王又说道:“人生下孩子,都与其父母相像。父母没有这些相好,佛也一定没有这些相好。”那先说:“佛陀的父母即使没有这些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好,也不是通身都有金色光环笼罩着,但佛的确有这些相好。”

那先说道:“王曾经看见莲花没有?”王说道:“我看见过莲花呀!”那先说:“这莲花生于地下,长于泥水之中,其颜色十分娇美,是不是还像泥水一样的颜色呢?”王说道:“不像泥水之色了。”那先说:“虽然佛的父母没有以上那些殊妙相,而佛的确是有这些殊妙相的。佛虽生于世间,长于世间,但又不像世间的物事。这是他累劫的修证成果,并不是用世间的常识可以量知的。”王说道:“说得太妙了!说得太妙了!”

第三十三问佛像第七梵天不与妇女交会吗?

原典

王复问那先:“佛审如第七天王梵所行,不与妇女交会1不?”那先言:“然。审离于女人,净洁无瑕秽。”王言:“假令佛如第七天王所行者,佛为第七天王梵弟子。”那先问王:“第七天王者,有念无念?”王言:“第七天王梵有念。”那先言:“是故,第七天王梵及上诸天,皆为佛弟子。”那先问:“王言象鸣声何等类2?”王言:“象鸣声如雁声。”那先言:“如是,象为是3雁弟子?各自异类,佛亦如是,非第七天王梵弟子。”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交会:性交,过性生活。

2类:相类似。

3为是:因为此,因为这一声音。是,指代声音。

译文

王又问那先:“佛的确像第七天王梵修清净梵行,不与妇人在一起过性生活吗?”那先说:“的确如此!的确远离了女人,净洁而毫无瑕秽之事。”王说道:“假如佛像第七天王修清净梵行一样,佛就是第七天王的弟子了。”那先问王道:“第七天王是有心念,还是无心念呢?”王说道:“第七天王梵有心念。”那先说:“因此,第七天王梵以及上界诸天王,都是佛的弟子。”那先问:“王说象的叫声与什么东西的叫声相似?”王说:“象的叫声像雁的叫声。”那先说:“像这样说来,象便是雁的弟子了?但事实上是各自属不同的种类,佛的情况也是这样,并不是第七天王梵的弟子。”王说道:“说得太妙了!说得太妙了!”

第三十四问佛从谁学习经戒?

原典

王复问那先:“佛宁悉学知经戒不?”那先言:“佛悉学知,奉行经戒。”王言:“佛从谁师1受经戒?”那先言:“佛无师。佛得道时,便悉自知诸经道。佛不如2诸弟子学知。佛所教诸弟子,皆当奉行至老。”

注释

1谁师:哪一个老师。

2不如:不像。

译文

王又问那先:“佛难道都是通过学习而知道经典和戒律的吗?”那先说:“佛都是学习而知道的,然后践履经典教义及戒律。”王说道:“佛从哪位老师接受经戒的呢?”那先说:“佛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老师。佛自己证得道果时,便都知道各种经典及其中法则了。佛不像我们这些弟子们是从其他老师那里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佛所教导诸位弟子的经义戒律,都应当坚决践行直到年老。”

第三十五问父母死哭、闻法哭有何不同?

原典

王又问那先:“人父母死时,悲啼哭泪出;人有闻佛经,亦复悲啼泪出。俱尔1宁别异不?”那先言:“人为父母啼泣,皆感恩爱、恩念,愁忧苦痛。此曹2忧者,愚痴忧。其有闻3佛经道泪出者,皆有慈哀之心,念世间勤苦4,是故泪出。其得福甚大。”王言:“善哉!”

注释

1俱尔:意思是“相同呢”。

2此曹:此辈、这些人。

3闻:听人宣听。

4勤苦:痛苦、辛苦。此段乃讲佛教慈悲情怀的来由。

译文

王又问那先道:“人们在父母死亡之时,悲啼而哭以至泪流;有些人倾听佛经之时,也悲啼而哭以至泪流。这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那先说道:“人们为父母死亡而哭泣,都是因为感激父母的恩爱,因恩爱而产生情执思念,由此而导致愁忧痛苦。这些人的忧愁,是愚痴者的愁忧。那些倾听佛教经典之后而感动泪流满面者,都是因佛的经教引发他的慈悲哀悯之心,他们体悟到世间的辛勤劳苦,所以泪流满面。这些人的流泪啼哭所得到的福报将是很大的。”王说:“说得好哇!”

第三十六问已度未度者有何差别?

原典

王又问那先:“以得度脱者,有何等别异?”那先言:“人未得脱者,有贪欲心;人得脱者,无有贪欲之心。但欲趣得飰食支命1耳。”王言:“我见世间人,皆欲快身,欲得美食,无有猒足2。”那先言:“人未得度脱,饮食者,用作荣乐好美;得度脱者,虽饮食,不以为乐,不以为甘3趣,欲支命。”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支命:维持生命。

2猒足:厌足。满足之意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