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那先比丘经【11 / 17】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译文

王又问那先道:“自从见佛教经典及其戒法之后,可以长时间地去践行它吗?”那先说:“佛所设的教义禁戒条律经典,十分地使人感到法喜,应该认真践行直至到老。”王说道:“很好啊!很好啊!”

第二十六问人死旧身不随神识再生后世吗?

原典

王复问那先:“人死已后,身1不随后世生耶?”那先言:“人死已后,更受新身,故身不随。”那先言:“譬若灯中炷,更相然故炷,续在新炷更然。人身如是,故身不行2,更受新身。”

那先问王:“王小时从师学书、读经不?”王言:“然。我续念之。”那先问王:“王所从师受经书,师宁知本经书3耶?王悉4

得其本经书?”王言:“不也。师续自知5本经书耳。”那先言:“人身若此,置故身,更受新身。”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身:躯壳、躯体。

2不行:不随神识而走。

3本经书:原来的经书。

4:“夺”之异体字。此处指“学到”“获得”之意。

5续自知:从他人而知。

译文

王又问那先:“人死以后,其旧有身躯不再随着神识在后世再生吗?”那先说道:“人死以后,将再接受新的身躯,原来的身躯并不相随。”那先说道:“这就好像灯中的灯芯,相继燃烧掉原来的灯芯,继续在新的灯芯上再次燃烧。人身就像这灯芯一样,原来的身躯不随神识一起离开,而是再接受新的身躯。”

那先问王道:“王小时跟从老师学习认字、读经没有?”王说道:“做过。我跟着老师后面学。”那先问王:“王跟从老师所学习的那些经书,老师难道就知道本来的经书吗?王都是从原来的经书上学到知识的吗?”王说:“不是这样的。老师也是从他人处知道原来的经书意思的。”那先说:“人的身躯也像这样,抛开原来身躯,再接受新的身躯。”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二十七问那先真的是有智慧吗?

原典

王复问:“那先审为有智无?”那先言:“无有智。”“譬若人盗他人果苽1,盗者宁有过无?”王言:“有过。”那先言:“初种树栽时,上无有果,何缘盗者当有过?”王言:“设不种栽,何缘有果?是故盗者无状2。”

那先言:“人亦如是。用今世身作善恶,生于后世,更受新身。”王言:“人用是故身行,作善恶所在。”那先言:“人诸所作,善恶随人,如影随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书3,火灭其字续在,火至复更成之。今世所作,行后世成,如受之,如是。”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果苽:果蓏。(此譬与上文意不相属。)

2无状:无理。亦指偷盗者有罪。

3书:此处作动词,写字、作书之意。

译文

王又问:“那先真的是有智慧,还是没有呢?”那先说道:“没有智慧。”(按:疑此处原译有脱或有误。姑照译)。那先言:“譬如有人盗取他人果实瓜类,偷盗的人是有罪,还是无罪?”王说道:“有罪。”那先说:“当初栽种树木时,树上无果,何从盗起?为何现在偷盗之人应该有罪呢?”王说:“假若当初不栽种,哪里有什么果子呢?因此偷盗的就有罪了。”

那先说:“人生也是这样。因为今世之身躯做下了善恶之事,在后世就再轮回再生,又接受新的身躯。”王说道:“人原来是因为旧有身躯所为,是种下善恶之种的宿因所在。”那先说:“人的各种所作所为,其善恶之果随人而走,如同影子随同身躯一样。人死之后仅仅消失身躯,并不因此而失去其所作的善恶业力。这就像点灯在夜里写字一样,火光熄灭了其字仍然存在,灯来的时候又呈现出字来。今世所做善恶之事,持续到后世而变成结果,就像从某人手中原封不动地接过来的,这便是如此。”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二十八问善恶之业果处在何地?

原典

王言:“那先宁能分别指视1善恶所在不耶?”那先言:“不可得知善恶所在。”那先问王:“树木未有果时,王宁能分别指视言,某枝间有某果,某枝间无有果,宁可豫知之不耶?”王言:“不可知。”那先言:“人未得道,不能豫知善恶所在。”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指视:丽刻本作“指示”,即指出某物给某人看。

译文

王说道:“那先能不能分别把善恶所处之地指出来让我瞧瞧呢?”那先说:“不知道善恶究竟处在何地。”那先问王:“树木还没有长果子之时,王能不能分别指点着说,某一树枝间有果,某一树枝间没有果,而能够预先知道呢?”王回答道:“不能知道。”那先说:“人还没有得道之时,不能预先知道善果或恶果在何处。”王说:“说得妙啊!说得妙啊!”

第二十九问人能预知将投生于来世吗?

原典

王复问:“人当于后世生者,宁能自知不?”那先言:“其当生者自知。”王言:“何用知之?”那先言:“譬如田家耕种,天雨时节,其人宁豫知当得谷不?”王言:“然。知1知田当得谷多。”那先言:“人如是,人当于后世生豫自知。”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知:此“知”字当为衍字。“别本”此句译为“犹知当得谷多”。按:此处譬喻,正本与“别本”之意,均颇为费解。

译文

王又问:“人将在后世重新投生的人,能不能在生前知道呢?”那先说:“那些将要再次新生的人自己知道。”王说:“凭什么知道的呢?”那先说:“譬如农民耕种,天降大雨时节,这些人能不能预知将会有好收成呢?”王说:“知道。他们会根据下雨的情况判断将会知道收成很好。”那先说:“人也一样,根据自己所培植的福田和善恶种子,每个将要在后世再生的人会预先知道的。”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三十问佛究竟在哪里?

原典

王复问那先:“审有泥洹无?”那先言:“审有。”王言:“那先宁能指示我佛在某处不?”那先言:“不能指示佛处。佛已泥曰却1不可得指示见处。”那先言:“譬若人然大火,已即灭2,其火焱宁可复指示,知光所在不?”王言:“不可知处。”那先言:“佛已泥曰去,不可复知处。”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佛已泥曰却:此句“却”字,丽刻本作“去”字。当是。“别本”此句译为:“佛已泥洹去。”当是。

2已即灭:“别本”作“以即灭”。依文意当是“已寂灭”。

译文

王又问那先:“的确有涅槃的境界还是没有此境界?”那先说:“的确有。”王说道:“那先能否把佛所处的位置指出来让我看看呢?”那先说道:“不能指出佛在何处。佛已经涅槃,不能指出佛之所在给人看。”那先说:“譬如人点燃大火,大火已经熄灭了,这堆大火的火焰还可以指出来让人看吗?”王说道:“不能够再知道火焰在何处了。”那先说:“佛已经涅槃离开了我们,不能够再知道他处在何处了。”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三十一问沙门爱惜自己的身体吗?

原典

王又问那先:“沙门宁能自爱其身不?”那先言:“沙门不自爱其身。”王言:“如令沙门不自爱其身者,何以故自消息1?卧欲得安温濡2,饮食欲得美善,自护视3,何以故?”

那先言:“王宁曾入战斗中不?”王言:“然。曾入战斗中。”那先言:“在战斗中时,曾为刀刃、4箭疮所中5不?”王言:“我颇为刀刃所中。”那先问王:“奈刀刃、箭疮何?”王言:“我以膏药绵裹6耳。”那先问王言:“为爱疮故,以膏药绵絮裹耶?”王言:“我不爱疮。”那先言:“殊7不爱疮者,何以持膏药绵絮裹而护之?”王言:“我欲使疮早愈。”

那先言:“沙门亦如是,不爱其身。虽饮食,心不乐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8,欲支身体,奉行佛经戒耳。佛经说言:‘人有九孔,为九弓疮9。诸孔皆臭处不净。’”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