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2胞胎:投胎、轮回转世。
译文
王又问那先道:“达到涅槃境界之后,就没有任何其他的境界了吗?”那先说:“涅槃道之外,再没有什么了。”那先说道:“愚暗痴执之人,贪念身躯爱惜所得,因为这一缘故,不能够超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与折磨。”那先说:“有智慧的人学道,身内之爱意与身体之躯壳都不贪爱怜惜,因此便没有恩爱之意;没有恩爱之意,就没有贪欲之念;没有贪欲的人,就不再投胎转生;不再投胎转生,就不生了;不生,则此身就不老了;不衰老,就没有疾病缠身了;没有疾病缠身,就不会死;不会死去,就不会有忧愁了;没有了忧愁,就不会哭泣;无须哭泣,就不会有痛苦。这样便证得涅槃境界了。”
第二十问修行者都能证涅槃?
原典
王复问那先:“诸学道者,悉能得泥洹道不?”那先言:“不能悉得泥洹道,正1向善道者。学知正事2,当所奉行者,奉行之;不当奉行者,弃远3之;当所念者,念;不当所念,弃之;如是,能得泥洹道。”
注释
1正:端正、纠正。
2正事:端正之事、中正之事。与邪道相区别。
3弃远:抛弃远离。
译文
王又问那先道:“诸位修行的人,都能证得涅槃吗?”那先回答道:“不能全都证得涅槃,只是以此来端正向善道方向努力的人的目标。学习知道何为端正之事,应当去努力践行的,就努力地去实践;不应该去践行的,就应抛弃、远离它;应该思念的,则可以思念之;不应该思念的,应该舍弃这些念头。能够做到这样,便能达到涅槃的境界。”
第二十一问未证涅槃者能知涅槃之乐否?
原典
王复问那先言:“其不得泥洹道者,宁知泥洹道为快不?”那先言:“然。虽1未得泥洹道,由知2泥洹道为快。”王言:“人未得泥洹道何以故知快耶?”那先问王言:“人生未尝截手足,宁知截手足为痛剧3不?”王言:“虽未曾更截手足,犹知为痛。”那先言:“何用知为痛?”王言:“见其人截手足呻呼4,用是故,知为痛。”那先言:“人前有得泥洹道者,转相语泥洹道快,用是故,信之。”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虽:即使。
2由知:通过其他人知之,即间接地知道。
3痛剧:剧烈的疼痛。
4呻呼:呻吟呼叫。
译文
王又问那先道:“那些没有进入涅槃的人,难道能知晓涅槃境界是快乐的吗?”那先说:“是的。即使没有进入涅槃境界,也会通过其他方式知道涅槃境界的快乐。”王说道:“人又没有进入涅槃境界,又是怎么知道该境界是快乐的呢?”那先问王道:“人们又未尝截断手脚,能否知道截断手脚的疼痛是剧烈的呢?”王说道:“即使未曾经历截断手脚的痛苦,但还是能知道这一做法是痛苦的。”那先问道:“凭什么知道这是痛苦的呢?”王说道:“看见他人截断手脚时呻吟呼号,因为这一经验而知道是痛苦的。”那先说道:“前人有证得涅槃,相互传言涅槃境界是快乐的,因为这一缘故,所以相信涅槃境界是快乐的。”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二十二问实际有佛吗?
原典
王复问那先:“宁曾见佛不?”那先言:“未曾见。”王言那先:“诸师宁见佛不?”那先言:“诸师亦未曾见佛。”王言:“如使那先及诸师不见佛者,定为无有1佛。”
那先言:“王宁见五百溪水所合聚处不?”王言:“我不见。”“王父及太父2皆见水不?”王言:“皆不见。”那先言:“王父及太父皆不见此水,天下定为无此五百溪水所聚处不?”王言:“虽我不见,父及太父皆不见此水者,实有3此水。”那先言:“虽我及诸师不见佛者,其实有佛。”
注释
1无有:没有。
2太父:祖父。
3实有:实际上存有。
译文
王又问那先:“曾经是否见过佛陀呢?”那先回答道:“不曾见过佛。”王对那先说道:“诸位师父曾经见过佛没有呢?”那先回答说:“诸位师父也没有见过佛。”王说道:“如果那先及诸位师父都没有见过佛,一定是没有佛!”
那先说道:“王是否见过五百条溪水汇合之处呢?”王说道:“我没有见过。”那先说道:“王的父亲以及王的祖父都见过这样的水面吗?”王说道:“都不曾看见。”那先说道:“王的父亲及祖父都不曾见过这样的水域,天下就一定没有这样一处由五百条溪水汇聚之处吗?”王说道:“即使我没有见过,父亲以及祖父都没有见过这样广大的水域,但实际上是有这样的水域的。”那先说道:“即使我以及诸位师父不曾见过佛,但实际上是有佛的。”
第二十三问有无超过佛的人呢?
原典
王复问言:“无有复胜1佛者耶?”那先言:“然,无有胜佛者。”王复问:“何以为无能胜佛者?”那先问王言:“如人未曾入大海中,宁知海水为大2不?”“有五河,河有五百小河,流入大河。河一者名恒3,二名信他4,三名私他,四名慱叉,五名施披夷尔5。五河水昼夜流入海,海水亦不增减。”那先言:“王宁能闻知不?”王言:“实知。”“那先语以得道人共道说无有能胜佛者,是故,我信之。”王言:“善哉!善哉!”
注释
1胜:超过。
2大:浩荡无边。
3恒:今恒河。
4信他:今印度河。
5以上三条河流,不知今日确指哪些河。
译文
王又问道:“有没有超过佛的人呢?”那先说道:“的确,没有超过佛的人了。”王又问道:“凭什么知道没有超过佛的人呢?”那先问王道:“就像人没有到过大海中畅游,又是怎么知道海水是大还是不大呢?”那先说:“有五条河,河之上游又有五百条小河,流入大河。五条大河的其中之一名字叫恒河,第二条名字叫印度河,第三条河名字叫私他河,第四条名字叫慱叉河,第五条名字叫施披夷尔河。五条河之水昼夜向海流去,海水并不因此而看到增加。”那先说:“王是不是知道这回事呢?”王说道:“的确知道有此事。”那先说:“我那先因诸位得道之人都说没有能超过佛的人,因此,我便相信没有超过佛的。”王说道:“说得好哇!说得好哇!”
第二十四问因何知无有胜佛者?
原典
王复问那先言:“当何用知无有胜佛者?”那先问王:“造书师1者为谁?”王言:“造书师者,名质2。”那先言:“王宁曾见质不?”王言:“质已死。久远,未曾见。”那先言:“王未见质,何用知质为造书师?”王言:“持古时书字,转相教告,用是故,我知名为质。”那先言:“用是故,我曹见佛经戒,如见佛无异。佛所说经道甚深,快人,知佛经戒以后便相效,用是效,我知为有不能胜佛者。”
注释
1造书师:造字的老师、开创者。
2质:不知何人。约为古代印度历史传说中人。
译文
王又问那先道:“你通过什么方式知道没有超过佛的人呢?”那先问王:“造字的老师是谁呢?”王说道:“造字的老师,名字叫质。”那先说道:“王难道见过质吗?”王说道:“质已死了。其时代已很久远,不曾见过。”那先说道:“王不曾见过质,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质是造字的老师呢?”王说道:“通过古代时候的书籍及文字记载,相互流转教导,因为这种间接的方式,我知道其造字的人名字叫作质。”那先说道:“也是因为这一缘故,我辈看到佛的经文戒律,与见到佛本身没有两样。佛所阐发的经义及戒律十分深奥,令人愉快,因而在知道佛的经文戒律之后便相互效法,因为这一效法的具体活动,我便知道没有一个再能超过佛的人。”
第二十五问可长久践行佛法吗?
原典
王复问那先:“自觉佛经道可久行之?”那先言:“佛所施教禁戒经,甚快!当奉行之,至老。”王言:“善哉!善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