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只小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朋友和家人的推荐下,更多市民走进影院。
走出影院后,他们也成为忠实粉丝,积极向熟人推荐这部电影。
《以和为贵》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若有人未看过,便会被视为落伍,无法融入朋友间的讨论。
从未进过电影院的人,为了《以和为贵》也破天荒买票观影。
不久后,这部电影便打破了港岛的票房纪录,且持续刷新。
以往新片上映时,发行方需与报刊媒体合作,花钱让报纸提前吹捧,以吸引更多观众。
否则再优秀的影片也可能无人问津,难以回本。
然而,杨尘并未要求华谊电影公司提前联络媒体。
在他看来,电影的质量应由观众评判,而非影评人或媒体。
若圈外媒体也能随意评论电影质量并形成权威,那么市场只会充斥低质作品。
真正的佳作无需媒体推崇,观众自会认可。
起初,华谊发行《以和为贵》,未通知电视台和报纸,引得所谓“资深影评人”
嘲笑,甚至指责华谊自大。
他们扬言:“不请我们点评,那就等着报道是部失败之作吧。”
还有人恶意攻击,称华谊电影皆为烂片。
甚至有媒体因此记恨华谊,在电影首日上映时,某小报头版刊文《华谊出品,必属烂片》,对《以和为贵》百般挑剔。
然而正如杨尘所料,观众才是评判好坏的关键,那些靠炒作谋利的媒体不过是行业蛀虫。
即便没有媒体助力,《以和为贵》依旧引发观影热潮。
当电影一次次刷新纪录时,先前唱衰的媒体不得不改口。
电影大火后,市民热议不断,报纸和电视台若想提升销量与收视率,唯有大量报道《以和为贵》相关内容。
然而,首映日就有报社在报纸上恶意诋毁该片为烂片,引发众多投诉,粉丝与观众坚决不能容忍这种对电影的污蔑。
甚至有些社团成员观影后感动落泪,得知媒体抹黑电影,他们向电视台发出警告。
媒体因投诉压力巨大,不得不迅速调整策略,在新节目中向剧组、华谊以及粉丝公开道歉。
以往,电影上映前,发行方通常要花钱疏通媒体以保证口碑。
但杨尘的华谊电影公司凭借两部爆款电影打破了这一潜规则,使媒体利益受损。
尽管如此,面对全港众多粉丝,媒体不敢再有异议,甚至主动迎合杨尘,希望得到他的认可。
如今,只有报道《以和为贵》才能吸引更多关注,媒体纷纷寻求采访剧组,挖掘幕后故事。
但由于电影属华谊出品,没有杨尘许可,记者无法接近剧组。
近来,杨尘频繁收到电视台和报刊的采访邀约,刚委婉拒绝,华谊员工便带来一串行业“大佬”
的邀请,希望杨尘能抽空共进晚餐。
这些名片中不乏知名导演与金牌编剧。
这些业界大腕过去常因自视甚高而轻视华谊,对合作提议多不理会。
直到华谊两部电影接连成功,《以和为贵》更是在港岛刷新票房纪录,他们才后悔不已。
圈内所谓的“大佬”
们逐渐认识到,杨尘这位后起之秀的能力远超他们的预期,于是纷纷转变态度,试图与杨尘建立联系,争取未来与华谊的合作机会。
杨尘看着手中的名单,上面尽是些响亮的名字,不禁轻声自嘲道:“早干嘛去了?当初华谊找你们合作时都被直接无视了。”
尽管嘴上这么说,杨尘还是决定抽空与这些人士见面。
这些人不仅在影视圈颇具威望和人脉,与他们交流对华谊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不仅是高层渴望与华谊合作,就连籍籍无名的小演员也想加入华谊。
毕竟华谊接连推出两部大火的电影,演员们普遍认为只要进了华谊,哪怕只是跑龙套,也有可能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