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15 日本全面侵华【2 / 4】

布赖恩·克罗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1.彻底取缔中国的反日言论和行动。

2.签订中日反共军事协定。

3.实行日本、“满洲”和中国之间的“经济提携”。

虽然国共两党前些时候还没有丢掉彼此间的分歧,然而这时却已经有了密切的来往。国民党官员到陕北和共产党会谈,周恩来则到庐山去访问蒋介石。

4月底,川越回国向政府报告。日本内阁听取了他对1937年5月10日一次重要会议的讲述和他本人对此的看法,然后宣布日本正式派三个师去中国大陆。这很清楚地表明了日本的意图。

19日,陆相杉山元公开指责中国“过于自信”,采取“轻侮日本”的态度。五天后外相佐藤尚武宣布,如果日本的声望和尊严受到损害的话,除了战争,日本将别无选择。

面对正在加剧的紧张局势,蒋介石秘密派遣他的儿子蒋经国去陕西同周恩来就共产党改组一事进行协商,以便南京政府能给予它合法地位。

6月5日,一个比以往政府更为好战的内阁在东京开始执政。

广田宏毅重返外务省,这时他宣布他本人1935年炮制的“广田三原则”已不适用。

很明显,日本在等待一个“意外事件”,或者说正准备制造一个。

不管是不是日本人有意策划,7月7日,这天是星期二,出现了一个偶然事件。那天夜里,日本军队以宛平城为假想目标进行军事演习。宛平是位于卢沟桥附近的一座高墙环绕的小城,在北平东南15英里处。日军声称他们的一名士兵失踪,想把他找回来。中国守军的指挥官回答说,他对此事一无所知。按照中国的说法,日本人随后开火了;按照日本人的说法,是中国人先开火的,但这无关紧要。日本军人现在已经找到了“意外事件”,他们将全面加以利用。六天内,2万名日军被部署在北平地区。

对于蒋介石来说,一切很清楚,第二次中日战争开始了。

7月17日,在庐山的一次会议上,委员长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他说:“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蒋介石把和平条件交给日本政府,带有反击的性质。

日本应该承认对华北的战争负责,由官方出面道歉,并赔偿损失。

7月18日,蒋介石在庐山宣布,中国以四项原则作为和平的最低条件:

1.任何解决办法不得侵害中国主权及领土之完整。

2.冀察地区的行政组织现状不容非法改变。

3.中央所派官员不能任人要求撤换。

4.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在北平地区)。

作为回答,日军对中国设防城市屡屡发动进攻。7月29日,当中国“保卫和平部队”在天津进行反击时,日本用飞机进行狂轰滥炸。接着,他们攻进并占领这座城市及北平,宣布他们进城是为了“保护”人民。

既然战争已经爆发,蒋介石就要行使国家的领导权。在向全国所作的一份报告中,他宣布,他的政府将领导全国“苦战到底”。

在北方,共产党也一直表示抵抗日本的进攻。共产党的路线经过反复探讨,并在1937年8月洛川的一次重要会议上确定下来。那时,毛泽东还没有全面控制党。参加会议的代表在对日本的最后一战上取得一致意见。

在“洛川声明”(2)中,共产党号召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把抗战进行到底;动员并武装全国人民;建立游击队;铲除汉奸;主张所有政治党派活动自由;建立一个真正有代表性的全国议会以及铲除腐败,向地方征收赋税,反对投机倒把,简化税收制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声明”表示,共产党将和国民党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月21日,苏联和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9 月23日,一份国民党的声明标志着国共之间新的联盟正式形成。

这份重要的文件是双方各自对意识形态分歧进行一系列更动的结果,双方作这些让步是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人。7月15日,共产党曾把一份宣言交给国民党,但国民党没有立即发表。19日,根据冯玉祥的说法,蒋介石、周恩来以及一些高级官员在庐山会谈,据说委员长承认了共产党在某些抗日前线地区建立的政权。以后,一直到8月15日“洛川声明”发表,双方都保持沉默。到了9月22日,国民党突然发表了7月15日共产党的宣言,继而在第二天的声明中又肯定了这个宣言。至少在文件中,共产党是愿意作出以前他们曾经拒绝作出的让步的。宣言列举了三个目标并承认四项义务。

三个目标是:

1.发动抗日战争,收复失地,为独立、自由和全国解放而斗争。

2.建立一个民主政体。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共产党愿意承担的四项义务是:

1.执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停止用暴力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停止没收地主土地。

3.改组红军占领区的政府,使之成为抗日前线地区的民主政府。

4.红军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并接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领导。

国民党政府注意到这些承诺。它宣布:“国家的意志高于一切。”

蒋介石和毛泽东长期以来都在为他们和他们的国家所面临的局势冥思苦想。

两个人都有各自的计划和战略,但是毛泽东看得比蒋介石远。

蒋介石的战略是一个为中国、为他的政府、为他本人求生存的战略,而毛泽东则想到要在对日战争中求发展,以便战争结束时能成为胜利者。他的战略是一个取得最后的政治胜利的战略。在这一点上,蒋、毛二人有所不同。

蒋介石对1812年沙皇俄国胜利地粉碎拿破仑入侵一事印象颇深,他制定了一个被称为“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当敌人进攻时,中央军就向后撤退,实行焦土政策,把既没有食物也无栖身之处的地方丢给侵略者,不求迅速决战。这样日本将深深地陷入中国广阔的内地,到一定时期日军的战线就会过度延伸,它的交通线将达到并超过其后勤补给的最大限度。

蒋认为,当全面侵华的日军被无休止的战争弄得筋疲力尽、精神崩溃的时候,决战的时刻就到了。

从侵略者和反侵略者的力量对比来看,蒋介石的战略是有意义的——但在军事上、心理上和政治上,他的战略却注定了他在抗战结束以后的失败。

就在他进行大踏步的军事撤退时,共产党在广大的沦陷区开展了活动,通过骚扰日军表现出了他们爱国的英雄主义。通过对他们所控制的甚至是远离抗日前线地区的卓有见识的改革,共产党将人民集合到自己的旗帜下,在人民中“如鱼得水”(毛泽东的话)。

值得怀疑的是,蒋介石是否想到过这些。他总是想在对付日本人之前消灭共产党,到后来他也可以宣布自己一贯正确。但是,毛泽东所清楚地预见到的社会和战略时机却出于他的政治构想之外。

他认为,如果抗战胜利,他将在光荣和胜利的气氛中获得政治上的胜利,而且他的力量将大大超过共产党。但他几乎不能预见到日本是在斯大林的军队控制东北的情况下投降的。他也没有预见到由于中国当时的情况,美国人可能出现的不利于他的倾向。他更加预见不到毛泽东将会创建一支不可战胜的农民军队,这支军队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渴望国民党早日垮台。

但是,这些都是以后的事。这时面对的现实是日军的残酷进攻,抗战初期北平和天津迅速陷落。蒋介石决定放弃华北,他的主力将集中在长江一线。除了华北,他决心让日军为占领每一块土地而付出代价。

为了道德上和政治上的理由,蒋介石决心不顾一切,决定不仅在上海进行防御,而且主动地寻求战机。在军事上,这种决定毫无意义,而且也遭到德国军事顾问们的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