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74章 自然【3 / 4】

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百姓渴望明君。

那朱家的天子便决心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他这么做,一是为了平息民间的不满,二是借机赢得民心,从而进一步稳固自己的统治根基。

朱元璋对天下之事早有安排,他认为这样就能确保江山万代稳固。

然而,他忽略了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他的这套制度,从头到尾都是围绕着他自己构建起来的。

因此,这套制度唯有在他手中时才能长久运转。

若后世的缺乏他的威望与手段,那么这套体制就会逐渐失去效力,变得难以维系。

夏白抬起头,目光中满是感慨。

朱元璋过于理想化,也低估了治理天下的复杂性。

他如今引以为豪的官田、徭役、户籍管理、开中法、实物税制等制度,一旦失去了如此强大的力量作为支撑,立刻便会分崩离析。而这些制度的崩溃,也将使他所主张的低税率变成压垮明朝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

夏白缓缓说道:“假的东西终究成不了真。”

“它不可能长久存在。”

“并且这套体制必须依赖于强大的权力。”

“这也是你对太子不满的原因,因为太子不够果断,不够严厉,既无法让百姓安心,也无法让官员消除异心。这一切的一切,都基于你亲手打造的体制,是你按照自己的标准制定的规则。”

“太子已经尽力迎合你的心意了。”

“即便如此。”

“更何况是以后的大明?”

“连你自己都不相信朱家子孙中有谁能超越你,可你设立的这套体制却要求他们做到你所做的事。你不觉得这很矛盾吗?”

“当然,后来你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拼命为子孙后代修补漏洞。”

“将所有可能威胁皇权、妨碍独掌大权的因素都削弱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打算制定一些规定,严格限制后世的行为,迫使他们完全按照你的计划行事。”

夏白冷笑着摇了摇头。

“唉。”

“但你的经历,又有谁能够复制呢?”

“你年轻时耕作过田地,清扫过街道,挑过水,打过江山,治过国家,你有这样的能力和精力亲自处理各种事务。”

“我刚刚匆匆看过,陛下的案头和殿下的案头,堆满了上百份奏疏。按照大明的惯例,每一份奏疏里通常都会涉及三到五件政务,而陛下去年也曾亲口提到,每日需要处理的大小事务多达上千件。”

“上千件?”

“陛下可知这数千件政务,对于深居宫中的来说,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特别是这些后来的每天醒来,就必须面对并处理上千份奏疏,又有几人能坚持下去?”

“更何况,陛下创立的这套体制,连陛下自己都难以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

“据我所知,陛下春耕时的劝农仪式,多年来都是由大臣代为完成。”

“陛下规定每日的常朝‘御门’,即要求陛下时常前往奉天门,站在高台之上,亲自接见百姓,倾听他们的声音,体恤民情,以防奸臣蒙蔽圣听。然而,陛下已有近六七载未曾履行这一自定的规矩了。”

“至于奏疏的处理,”

“陛下虽然依旧勤勉,但在很多时候,也让太子参与其中,或者让翰林院的学士在一旁宣读奏疏,等待陛下批复。即便以陛下旺盛的精力,尚且感到力不从心,后世的深宫又该如何应对呢?”

朱元璋脸色微沉。

他对这些话确实无法反驳。

规则就是如此。

奏疏必须每日及时批阅,若拖延不办,就会越积越多,而次日的奏疏也不会减少。若不看奏疏,上朝时必然出现问题,群臣发言却无人回应,这既尴尬又失职。尤其大明是一日三次早朝,他这样的钢铁之躯尚且有些吃力,更别说后代了。

朱标对此深有同感。

他也觉得疲惫不堪。

每日总有处理不完的奏疏,身为储君,他必须替父皇分忧解难,这意味着许多奏疏最终都落到他肩上,他才三十出头,已经倍感辛劳。

然而身为儿子,又是一国储君。

他没有资格诉苦抱怨。

夏白接着说道:“就连陛下本应亲自负责的奏疏处理,都已经显现出些许懈怠与倦意,又怎能让那些依靠高压强权才能勉强维持的治国体系正常运转呢?”

“陛下的一切设想都过于理想化了。”

“从根本上讲,这并不合理。”

“甚至可以说是自相矛盾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