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六月刚过半,天气已经开始变得闷热。
郭桓坐在轿子里,往自己的府邸赶去。
自从洪武四年因贤良被朝廷推荐为官以来,身为户部侍郎的他一路顺遂,深受皇帝宠信。去年还被临时任命为户部尚书,可谓风光无限。
不过从去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
他不仅没能正式成为户部尚书,反而被降职为户部右侍郎。
从那以后,郭桓就察觉到风向不对劲了。
首先,御史们开始弹劾他,虽然都被他用各种借口敷衍过去了,但皇帝对他的态度已经大不如前;其次,朝中盛传皇帝觉得有人在他;最后,几天前翰林院突然搜查户部,拿走了一些账目,至今未归还。
从这些流言和气氛来看,皇帝对户部显然产生了怀疑,准备彻查。
郭桓怎能不心惊?
他知道皇帝对的惩治有多么严厉。
如果真的被皇帝发现户部有任何不轨行为,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这几天郭桓多方打听,却始终得不到确切的消息,这让他原本悬着的心更加紧张不安。
他很清楚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凭借着对经济的精通以及对账目的熟悉,他在进入户部后如鱼得水。无论朝局如何动荡,他都能屹立不倒。即使经历了‘胡惟庸案’和‘空印案’这样的,他也抓住机会填补了朝中的空缺,最终爬到了这个位置。
他对自己才华的信任毫无动摇。
甚至更甚。
他的目标远超于此。
他渴望成为真正的大明户部尚书。
轿中。
郭桓的心绪始终无法平复。
翰林院此次的举动,令他如芒刺在背。
他总觉得会有变故发生。
许久之后。
郭桓目光深邃,撩起轿帘,看着身旁引路的差役,说道:“李常,你去替我给左侍郎王道亨和侍郎胡益传句话,问问他们对翰林院这次行动有何见解。我心中忐忑,总觉得会有事情发生。”
“另外……”
郭桓犹豫片刻,终究摇摇头,“罢了,先去问这两位吧。”
“但愿是我多虑了。”
郭桓放下轿帘,再度闭目静思,内心的不安却挥之不去。
他回顾近年来朝中的大小事务,反复思考自己是否留下了什么隐患,最后皆被否定。
他任职户部多年,从未有过失德之举。
然而,这次的态势显然并非无端生事,皇帝想要彻查户部,绝非一日两日之事。说到底,不是户部出了问题,而是皇帝对户部现状有所不满。
至于不满的原因。
郭桓早已洞悉。
就在于皇帝对北元始终存疑,一心想要彻底消灭北元,可自朝廷建立以来,已发起五次北伐,消耗了大量民力财力,短期内难以再次筹措那么多钱粮。
正因如此。
户部尚书频繁更换。
从最初的粟恕,到后来的“代理”之人,再到现在的徐铎,短短两年已换了三人,但均未能达成目标。然而皇帝并未放弃,不断施压,要求他们备齐北伐所需的粮草。最终户部确实想出了办法。
那就是提前征收。
提前向地方商贾和里甲征收未来数年的赋税。
不过,这些手段都是见不得光的,其中暗箱操作的空间极大。
而这一切都在户部的默许下悄然进行。
不管是郭桓、徐铎,还是左侍郎王道亨、侍郎胡益,他们都明白一点:这是私下的行为,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可。那些额外的摊派任务,最后都不会兑现,也无法兑现。
因此,最终必定会有人承担罪责。
在被皇帝从户部尚书降为副职之后,郭桓内心其实暗自窃喜,毕竟不用担起主要责任了,即便日后真的引发民怨,那也是徐铎的事。他未曾料到,皇帝并未按照他们的预期行事,而是直接下令查账,这让郭桓开始感到不安。
户部的账目,表面看似无懈可击,但一旦深入核查,问题便会暴露无遗。无论最后将责任归于谁,这个人恐怕都会面临极其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牵连九族。这样的结果是郭桓无法承受的,他愿意承担部分责任,却绝不愿承担主要责任。
他必须弄明白皇帝是如何查账的,毕竟身为经济领域出身的官员,他对自己的分析能力充满自信。如果能够推测出事情的结果,他就不会如此焦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