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夏白这些大胆的话究竟意欲何为?是真心为了工农,还是另有图谋?
他仔细观察着夏白,内心默默揣测。
夏白深吸一口气,明白打破士人心目中的“圣”并非易事。他此次不过是试探一番。
要使大明真正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必须动摇儒家在士人眼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和权威。
否则保守力量太过强大。
但他并不急躁,也不急于求成。
夏白微微一笑,看着赵瑁说道:“四书五经的解释一直在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而调整。”
“今天我就拿许多人眼中最卑微的商人来做例子。”
“自春秋起,重农抑商的思想就一直流行,农业始终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根基,这自然无错,毕竟粮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
“然而到了宋代,这种传统的经济结构首次被打破。”
“我对宋代有所了解,那时地方上开始有人质疑‘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
“这种质疑值得深思。”
“范仲淹曾说过:上为国谋利,下保家安身,周官有定制,怎能说这是末业呢。”
“叶适也曾言:压制商业、推崇农业并非正理。”
“如果只是个别人的意见,也许不足为奇,但连范仲淹这样的贤才都如此认为。”
“这就表明当时已经有不少士人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并认可其价值,从而提出不应限制商业发展的主张。”
“同时。”
“在宋朝的统治下,儒家的义利观发生了转变。”
“孔子曾讲:君子明于义,小人逐于利。”
“但从宋代开始,利与义的关系不再对立,而是走向融合。”
“苏洵曾提到:有利则义存,无利则义废。”
“从宋代起,经商不再是事,官员多出自读书人,崇尚儒家经典重视名誉,过去只要有过经商念头的人,都会被社会嘲笑。”
“而在宋代却并非如此。”
\"朝廷不再存此偏见,官员得以自由经商。\"
\"甚至,由于商人的地位提升,官府特意降低了门槛,允许商人通过科举入仕。\"
\"那时父业子承的现象非常普遍。\"
\"当然,官府也制定了一些限制措施,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些规定最终形同虚设。\"
\"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对治理国家并不用心,实行包税制,放任地方自治,这使得地方势力更加膨胀。\"
\"宋时已有官员经商的现象,到元朝时愈发严重,那些垄断市场、与民争利、强买强卖之人比比皆是。\"
\"当年元廷虽失德失政,但局面迅速恶化至民不聊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百姓的压榨剥削所致。\"
\"大明建国后,皇帝希望改善这种情况,但成效甚微,毕竟由奢入俭难,见到过去的奢华生活后,要再克制谈何容易。\"
\"大明也无法例外。\"
朱元璋眉头紧锁。
他不认同夏白的观点,对于官员,他采取了极刑,甚至剥皮充草之事也不鲜见。
他深知污吏之害,曾深受其苦,因此对他们深恶痛绝,为了改变风气,可谓费尽心力,怎会重蹈覆辙?
夏白根本不知道皇帝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
\"你认为我大明也会出现那样的情况吗?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不可能,我大明不是宋朝。\"
\"我不会效仿宋朝抬高商人地位,也不会让商人涉足权力,若我大明真有官员敢与商人勾结营私。\"
朱元璋冷眼扫视全场,众人无不低头避开他的目光:\"我会让他们九族都尝尝剥皮充草的滋味。\"
\"我向来言出必行!\"
百官默然。
对此他们从未怀疑,因为陛下确实敢下此狠手,且绝不留情。
陛下对的态度毫不掩饰,只有一字——杀,而且是一连串地杀,令人闻风丧胆。
如麻。
夏白皱眉。
朱元璋的想法过于简单粗暴,如果暴力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天下怎会有如此多的污吏?
自宋以来,百余年时间,士人早已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屡禁不止,反而越禁越多。
朱元璋眉头紧锁,目光阴沉。
“商贾之事,朕自会处理,无需你多言。”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国之根本在于士人,商贾不过末流,怎可与士人并列?”
夏白毫不退缩,昂首说道:“陛下,士人虽贵,但天下事不能仅凭读书人解决。商贾虽贱,却关乎民生。如今商贾势力渐强,若一味打压,只会激化矛盾。”
朱元璋冷笑一声:“商贾乃蠹虫,蛀食国本,此风断不可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