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78章 《哲学诗学建构》【1 / 1】

汉字靓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解构与重构:论树科粤语诗<啲啲情绪>的哲学诗学建构》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形态与思维范式,不断突破标准语写作的既定疆域。树科创作于2025年的《啲啲情绪》,恰如一枚精微的棱镜,折射出方言诗学与存在主义哲思的深层互动。这首仅三节九行的短诗,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态构造与语义张力,在看似零散的日常絮语中,建立起关于现代性生存困境的隐喻系统。

一、语言解构:方言符码的哲学转译

\"佢唔喺人,既唔系神\/嘟唔好唔信佢冇得啲啲嘅\/情绪……\"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否定句式,构建起形而上的命题空间。副词\"嘟\"与\"啲啲\"的叠用,将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之烦\"转化为方言特有的音韵质感。这种语言策略暗合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当标准汉语的\"情绪\"被粤语量词\"啲啲\"修饰时,抽象概念瞬间获得物质性维度,正如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中所言:\"方言是对标准语最有效的陌生化手术\"。

诗中的\"揸手\"作为核心意象,在粤语中既指物理抓握,又隐喻对现实的掌控欲望。这种语义的多重性,恰似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在方言层面的生动实践。\"楼喺揸手,路系揸手\"的排比句式,将现代社会的物质符号(楼宇、道路)与生存方式(\"揸手\")进行悖论式并置,揭示出工具理性对人本真存在的遮蔽。这种言说方式,与福柯在《词与物》中揭示的\"知识型\"转换形成互文——当方言成为诗性介质,既有的认知范畴被迫重组。

二、结构复调:日常絮语中的存在之思

诗歌第二节的物象罗列颇具深意:\"花啦草啦,虫哈雀哈\"的拟声处理,使自然意象褪去浪漫主义色彩,成为现代性语境中的碎片化符号。粤语语气词\"哈\"的嵌入,制造出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将读者从审美静观推入反思场域。这种处理方式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形成对话——当自然物象被纳入\"道理抓手\"的认知框架,本雅明所说的\"灵光\"已然消散。

问答结构的设置更具哲学意味:\"我问过好多好多嘅人\/佢哋嘟话,喺咁先啦\"——粤语特有的终止句式\"喺咁先\"(到此为止),恰如萨特\"恶心\"体验的方言转译。众人的集体回应形成存在主义的荒诞图景,与加缪《西西弗神话》中\"机械生活\"的描写形成跨时空共鸣。而\"揸手嘅揸手\"的重复,则通过语言能指的自我指涉,揭示出列维纳斯所说的\"存在之重\"——当掌控的欲望成为存在本身,主体性便陷入永恒的异化循环。

三、音韵拓扑:方言节奏的形而上震颤

从语音层面考察,全诗呈现出独特的声学拓扑结构。粤语特有的入声字(如\"啲\"、\"揸\")与鼻音韵尾(如\"人\"、\"信\")交替出现,形成类似海德格尔\"存在之音\"的震动频率。第三节\"揸手嘅揸手\"的重复,通过声母\/ts\/的连续爆破,在口腔中模拟机械运动的物理节律。这种音义同构的手法,令人想起马拉美对诗歌\"音乐性本质\"的追求,却在粤语特有的音韵系统中获得新的可能性。

量词\"啲啲\"的选用尤具深意。在粤语语法中,\"啲\"既可作不定量词,又可表复数概念,这种模糊性恰好对应情绪存在的不可测量性。当诗人将\"情绪\"量化为\"啲啲\"时,实则通过语言暴力揭示范畴化思维的虚妄——这恰与柏格森的\"绵延\"理论形成奇妙共振,方言的语法漏洞反而成为突破理性桎梏的通道。

四、文化地理:珠江语境下的现代性书写

诗歌落款\"穗城珠江畔\"的空间标注,将文本锚定在特定的文化地理坐标。珠江作为岭南文明的母亲河,在此被转化为现代性反思的精神场域。诗中\"楼\"与\"路\"的意象,恰是广州城市化进程的缩影,而\"花啦草啦\"的自然元素,则暗示着岭南传统生态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这种空间诗学,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不谋而合——当方言成为书写媒介,地域经验便获得超越地方性的哲学意义。

粤语特有的\"噈\"(随便)与\"抓手\"构成的语义场,精准捕捉到珠江三角洲特有的生存智慧。这种在妥协中前行的处世哲学,通过诗性转化升华为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普遍观照。正如宇文所安在《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指出的,方言写作往往能突破主流话语的遮蔽,保存被遗忘的存在真相。

五、解蔽与重构:方言诗学的本体论价值

《啲啲情绪》最终指向方言诗学的本体论价值。当标准汉语的\"情绪\"被粤语量词解构重组,语言不再是透明的介质,而成为存在的战场。诗中反复出现的\"揸手\",在粤语语境中既指实际抓握,又暗含\"掌握命运\"的民间智慧,这种语义张力恰恰暴露出现代性承诺的虚妄。通过方言的棱镜,诗人揭示出海德格尔所谓\"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性的\"这一深刻命题。

在诗歌终章,\"揸手嘅揸手\"的无限循环,构成德勒兹笔下的\"差异重复\"。这种看似无意义的语言游戏,实则是对抗工具理性的诗学策略——当能指链脱离既定轨道,新的意义空间便在方言的裂隙中悄然生成。这种创作实践,与谢默斯·希尼通过方言恢复\"语言原力\"的追求异曲同工。

结语:

树科的《啲啲情绪》证明,方言诗歌绝非地方文化的简单标本,而是具有本体论价值的诗学实践。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和音韵系统,诗人成功将日常语言提升为哲学沉思的载体。这种创作既延续了岭南诗派\"以俗为雅\"的传统(可追溯至屈大均的粤语竹枝词),又与全球后现代语境下的语言实验深度对接。当\"啲啲情绪\"在方言的皱褶中微微颤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坚守,更是汉语诗歌在解构中重获新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