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正逢八一建军节期间,洪州城夜空被绚丽多彩的礼花妆点璀璨如白昼。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雀跃追逐、伴随着啸叫着腾空而起的烟花礼炮,穿过了英雄城五彩缤纷热闹非常的五一广场,雄伟的万岁宫宽阔的八一大道,到处都是欢笑的海洋……
探望一块进工厂的好朋友陈子玲,她已经成家,有了一个胖乎乎非常漂亮、人见人爱的女娃娃,小名叫晶晶。
尽管她公公是商业厅的厅长,子玲刚刚调回省城的时候,她也必须从马路口的一个小商店的营业员做起。
克服了羞怯的心理状态,每天8小时就站在水果摊前,用那种老式杆秤给顾客半斤一斤的称水果、几毛几分算好价钱、就这样干了2年多。
她比较善于学习,虽然只是一个老三届的初中生。
但她能吃苦肯干、很快就把店里所有的商品种类、品级、价格、货源、仓储保管、橱窗布置、商品陈列、营销策略……摸了一个透彻,业务上丝毫不输那些商业中专的毕业生。
两年多过去了,她现在已经在商店办公室做了见习干事。
通过子玲,知道了1968年按照“四个面向”原则,从省城分配到界西市的168名学生中,已经有半数以上都千方百计调回了省城洪州。
“千难万难调动最难”、这些学生都已经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员、他们回归省城之路真可谓五花八门。
有的是通过顶替,即父亲或母亲退休以后、可以有一名子女到其单位去上班。
有的是对调,就是那种在属意的单位门口、围墙或电线杆上贴传单。
介绍自己的简历、特长技工等级和联系方式,要求对方所具备的条件;遇到满足双方条件的合适人选、经过双方个人和他们各自的单位同意就可以发商调函。
有的是通过结婚,照顾夫妻关系可以调动;还有的是通过亲属朋友关系“开后门”调动。
极少数的是被推荐上了大学,毕业时重新分配到新的地方新的单位
那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居然有50以上的人能够达成返回省城的目标,已经是战果辉煌啦!
这些被调回省城的工友们,现在省城的各行各业,绝大多数还是在工厂当工人,凭的是技术吃饭。
这个年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是领导阶级、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单位里面还是很受重视的。
虽然工资不算高、一般二级工只有365元、文革前8年工龄以上的也就43元左右、四级工人大约52元;工人当中八级工的工资最高。
能达到这个技术级别的工匠,那就是各个工种的大拿翘楚;全厂也没有几人,非常受到工人们的崇拜,他们每月工资能有100多元,比厂长的工资还高。
国有企业工人的福利待遇非常好,除了没有奖金其它的都有。
工厂里有各种各样的补贴,如加班费夜班费防暑降温费、特殊工种营养费、女工卫生费;有劳保用品什么工作服工作靴工作帽、毛巾手套有的还有墨镜、肥皂洗衣粉、全部都是工厂发放的福利。
工厂有食堂澡堂卫生所、有托儿所有幼儿园、有的还有子弟小学中学、结婚可以分房子;劳保医疗看病不要钱、工伤事故单位派人照顾、工伤致残的家属还可以照顾工作、发放抚恤金、工人病故其亲属还有抚恤金……人们千方百计削尖脑袋、都想往福利待遇好的大工厂里调动,连在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
子英的丈夫,在政府机关给厅长开小车。
天天死缠烂打要求去工厂,就是因为工厂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比机关高,他的要求至今还没实现。
厅长说:“在我退下来之前,你就不要胡思乱想了”。
艾叔叔是省体委的主任,忆爸爸最正宗的老乡之一。
都是江西赣南宁都的老乡,两村之间相隔10里路,同一年参军然后一同长征,历经枪林弹雨;全国解放后,先后回到“最靠近”老家工作的老红军。
50年代全国刚解放,人口凋零百业待兴,政府号召“增加人口多生孩子”。
艾叔叔与夫人李阿姨生育了7女一男,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争先当上了“英雄妈妈”。
她的女儿们个个如花似玉、被称为“七仙女”。
大女儿艾江南,参军后就在庐山五一疗养院当护士。
一次中央会议在庐山召开,住在1号楼的一位贵妇人索要了她的照片,并通知她等待调往北京的命令。
她懵懵懂懂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多少年后才知道她稀里糊涂逃过一个大劫。
艾叔叔的二女儿就是艾江雪,是忆江南八一小学的同班同学,1968年从省城被分配到西江省机械厂。
忆江南对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只要是见过面说过1、2句话,这个人她就不会忘记的。
第一次工厂新学员集中,将近200号人坐在一起开会,她一眼就认出来这个分开了6、7年的小学同学,主动上前一连三问:“你是不是八一小学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叫梅云霞……你叫艾江雪对不对?”
艾江雪做梦也没想到,刚刚来界西市报到,还会有人认得她?可是这人说的都对呀。
就这样两代世交,这对八一小学的发小老同学、还是在界西市重逢,分配在同一个工厂、同一个车间、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忆江南参军上大学以后,艾江雪还没有调回省城,仍然在界西市的工厂里面坚守阵地;因为顽固性过敏性结肠炎正在省城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病。
从她那里才得知,她的姐姐转业去了上海,姐夫是一位上海籍的飞行员,现在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子玲的商店买了10斤沙果,那是一种北方的水果。
鸡蛋那么大小,黄皮透红口感有点像苹果,酸酸甜甜水分很多,很脆非常爽口,比苹果还好吃;水果摊位上就剩这么多了,全部被忆江南一扫而光,再买就要等着去仓库调货了。
黄阿姨是东北人,最近一直忙着跑医院、难得见到家乡的水果喜出望外,给她留下了一多半。
帮助忆江南买好了第二天早上5:30返回界西市的火车票,千叮咛万嘱咐“下次放假,再来我家住,回去以后,向你爸妈问好,叫他们有空来洪州玩”。
为了方便早上5:30的那趟火车上车,忆江南下午就去那个地方干部的干休所,离火车站特别近。
那个干休所起码还有老爸老妈的战友4、5家,难得过来一趟,代表父母都要去探望探望。
忆江南就住在尚伯伯和葛阿姨家里。
尚伯伯与忆爸爸30多年前、辽沈战役期间就是第四野战军的战友、住在一个院子里的邻居;他们都属于“258团”成员,即25岁以上、军龄8年、行政级别团级及以上、就可以在那个战争年代结婚成家了。
葛阿姨是个热心人,她在退休干部支部担任了宣传委员,正在负责发放电影票,串东家走西户忙得满头大汗。
忆江南放下行李乘机跟随葛阿姨挨家挨户去串门,碰上父母的老战友,顺便就问个好;聊上几句家常话,说说彼此家庭的最新情况,宽慰宽慰这些经过了枪林弹雨战火考验的多年老战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这些家庭中的家长们,绝大多数是当年跟随毛主席参加长征的老红军。
他们都是曾经转战南北重新打回老家;解放洪州城以后,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政府里工作的铁血军人。
他们的子女也全部是在八一小学一起住校一起读书、从小就按照军事化的集体生活训练、一起长大的孩子们,都是属于知根知底两代人的世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