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8章 钟离烽烟【1 / 1】

爱吃快捷苹果酥的章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建武四年冬,钟离城下的淮水结了薄冰,北魏铁骑的马蹄声震得冰面开裂。

谢朓握着节杖站在城楼,寒风卷着他的御史中丞官服,露出里面的谢氏软甲——那是用淝水之战时的旧甲改制而成,鳞片间还刻着“保家卫国”的小字。城下的北魏军阵中,崔亮的旗帜与柔然的狼头旗并列,恍若当年苻坚的“氐羌联军”再现。

“大人,前军主将谢崇送来战报。”亲卫呈上的竹简上,“谢氏部曲听令”的字样让他心头一紧。他望着远处的“北府旧部”军旗,想起萧鸾临行前的叮嘱:“朕赐你‘假黄钺’之权,可斩临阵退缩者。”此刻节杖上的黄金钺头在雪中泛着冷光,却比他腰间的青萍剑更沉重。

酉时初刻,兰台学堂的密使潜入帐中,呈上染血的绢帛地图。“公主殿下说,”密使撕开衣襟,露出锁骨处的兰草刺青,“柔然铁浮屠将从泗水绕道,直击我军侧背。”谢朓望着地图上用口红标注的“浮山堰”,忽然想起新安公主曾说“女子亦能知兵”——这处南朝绝密的水利工事,竟被她用学堂学员的婚嫁之名探出。

“传我将令,”他掷笔于地,“命谢崇率部固守东岸,调取石头城的‘神臂弓’营驰援钟离。”亲卫刚要退下,他又补了一句:“给兰台学堂的姑娘们送些甲胄,别让她们的绣针只用来缝地图。”

子时三刻,北魏大营的篝火映红天际,崔亮望着手中的“南北士族同盟书”,忽然冷笑。柔然可汗的使者闯入帐中,腰间挂着从兰台学员身上搜出的谢氏佩饰:“崔大人可知,南朝士族竟让女人上战场?”崔亮摸着盟书上谢朓的“拒签”朱批,想起在江陵时对方说的“士族之剑,不为私战”。

“告诉可汗,”他将盟书投入火盆,“南朝的谢氏,比我们想的更难对付。”火焰映出他眼中的复杂神色——作为北魏士族,他本该希望南朝内乱,却又不愿看到承载华夏文明的士族就此陨落。帐外传来柔然铁骑的马蹄声,他忽然想起王晏的遗信:“若南北士族皆成皇权傀儡,文明何存?”

卯时正,钟离城的守军突然望见奇观:一群身着素白襦裙的女子,手持绣着兰草的盾牌,在神臂弓营后方列阵。新安公主骑着白马巡视,她的头盔上没有华丽的凤羽,只有一支谢氏的竹节簪——那是谢朓昨夜派人送来的。

“姐妹们可知道,”她抽出腰间的短刀,刀鞘上刻着“兰台”二字,“当年谢道韫能持刃杀贼,今日我们便能为家国而战!”话音未落,柔然铁浮屠的冲锋声已如雷鸣般传来,她望着城头的谢氏军旗,忽然明白谢朓为何坚持让她们参战——这不仅是为了情报,更是为了让士族的女子,也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巳时三刻,谢朓站在指挥台上,看着神臂弓的箭雨撕开柔然骑兵的阵型。谢崇的部队从侧翼杀出,他们的甲胄上都系着蓝色丝带——那是兰台学员连夜赶制的“认亲标记”。他摸出袖中的《谢氏军法》,在“善待百姓”条目旁画了个红圈,转头对亲卫说:“打开粮仓,放难民入城。”

“大人!”亲卫惊道,“城中粮食只够守军七日之用!”谢朓望着城下遍野的流民,想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忽然拔剑斩断帅案一角:“若连百姓都不救,我等为何而战?”他的声音盖过炮火,“传我命令,士族私粮一律充公,先救百姓!”

是夜,钟离城的伤兵营里,兰台学员们用绣绷当绷带,用胭脂给伤兵点朱砂祈福。新安公主坐在篝火旁,给一个断腿的小士兵喂粥,听他哼着谢氏家传的《胡歌》。谢朓巡视至此,看见她鬓角的血迹,忽然想起在建康时她问的“女子是否只能做棋子”。

“公主可知,”他摘下头盔,露出额角的刀伤,“当年谢安在东山,与友人围棋赌别墅,看似闲适,实则心系家国。”他望着窗外的星空,“如今的兰台,就像当年的东山,都是文明在乱世中的避难所。”新安公主抬头,看见他眼中的火光,忽然明白——这个曾被她视为棋子的男人,心中装着比士族、比皇权更辽阔的天地。

五更天,北魏军的撤退号角响起。谢朓站在城头,望着崔亮的旗帜消失在晨雾中,手中的节杖却传来不祥的震颤——建康的快马到了,带来萧鸾病危的消息,和太子萧宝卷的密旨:“谢朓通敌有据,着即押解回朝。”

亲卫们握紧刀柄,谢崇率谢氏部曲将他团团护住:“大人,此刻回朝,必死无疑!”谢朓望着钟离百姓送来的“万家灯”,灯油在寒风中明明灭灭,像极了士族的命运。他摸出青萍剑,在节杖上刻下“忠”字:“我谢氏子弟,可战死,不可苟活。若连问心无愧都做不到,又有何颜面面对谢太傅?”

新安公主策马赶来,手中捧着萧鸾的遗诏:“陛下临终前说,‘谢朓可托孤’。”她的眼中带着泪光,“萧宝卷已囚禁重臣,建康城血雨腥风,您不能回去!”谢朓望着遗诏上“朕之罪己诏,望卿藏之”的字迹,忽然轻笑——萧鸾到死,都在算计,想用遗诏保住谢氏,换取士族对新皇的支持。

“公主,”他将青萍剑递给她,“请替我保管此剑。若我遭遇不测,请用它为我在谢氏家庙前立一块无字碑。”说罢,他转身走向囚车,御史中丞的官服在风中猎猎作响,像一面不会倒下的旗帜。

钟离城的百姓们拥上街头,为他送行的哭声盖过了淮水的涛声。谢朓隔着囚车木栏,看见一个孩童举着用柳枝编的冠冕,上面插着一朵小小的兰草花。他忽然明白,这场钟离之战的胜负已不再重要,因为士族的清望、文明的火种,早已在百姓心中种下。

青萍剑在新安公主手中轻鸣,她望着谢朓远去的背影,终于读懂了他刻在剑鞘上的“天下”二字——那不是虚无的宏愿,而是每个士人脚下的土地,眼中的百姓,和心中永不熄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