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明朝绝大部分的高官重臣都出自翰林院。
二甲进士唯一能逆天改命的途径,若是能中“庶吉士”,就可以跟着一甲进士进入翰林院。
被选为“庶吉士”的难度并不低,二甲、三甲进士在科举结束后,可以进入翰林院、六部、九寺观政(实习)半年,在此期间,发表五篇论文才有资格参加翰林院的“馆选考试”。
两三百人同堂竞技,只有前十名能入选“庶吉士”,还要为期三年的实习,合格者才能继续留在翰林院。
成为庶吉士有前途吗?那可太多了,人才不论出身,金子在哪都能发光。
明代大概有150名庶吉士,其中有87人最终登阁拜相。(此相非彼相,明代没有宰相,指成为朝廷重臣。)
比如说李东阳,在天顺八年被授为庶吉士;杨廷和,在成化十四年被授为庶吉士;张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被授为庶吉士。
那么问题来了,考不上庶吉士,是不是再无出头之日?
咳咳,于谦就没考上,海瑞连进士都不是。
宋培摸了摸头,显得不好意思:“考上了。”
“不错!”朱祁钰竖起大拇指,“何时赴任?”
“今年立秋。”
“好好干。”
朱祁钰像个老领导,重重的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郑重嘱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谁都没有想到,三个月后,被家族寄予厚望的宋培,在即将赴任翰林编修的时候。
他妈,死了
“娘啊,你怎么就走了呀?”
宋培是真的哭死,好不容易考上了进士,又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被选中“庶吉士”。
结果倒好,还没上任呢,他妈就死了,要回家丁忧。
“三年之丧,人子为父母持之。或父已前卒而祖父母亡,为长孙者亦持丧三年,为承重服,谓之丁忧。”
按照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只要是登记在册的朝廷命官,无论此人担任何种职务,从得知丧事那天起,必须辞官回祖籍为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
“丁忧”,起源于西汉,不过那时候有点乱,不仅是父母三年之丧,兄弟姐妹死了,你也要丁忧。
到了唐代,就稍微抑制一下这个风气,逐渐形成只有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的丧事,才能丁忧。
宋代甚至在太常礼院成立了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处理官吏解官丁忧之事。
明清时期,更是将“丁忧”写进律法里。
正统七年,朱祁镇下诏:“凡官吏匿丧者,俱发原籍为民。”
若匿而不报,一经查出,将严惩不贷,可见朝廷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丁忧,是暂时保留你的官职,期间没有俸禄,最多给你一些勉励金,可以忽略不计。
只有文官如此,武将丁忧不解除官职,给假100天。
理论上,期满之后可以恢复原职,实际情况是,基本上大部分官吏在丁忧后都无法回到原职位,甚至把晋升之路堵死了。
宋培的情况有些特殊,他还没有去赴任,仅仅是考上了“庶吉士”,属于预备官吏,那该如何处理呢?
明代还真有先例,永乐年间的李时勉,他在永乐二年(1404年)被授为庶吉士,结果在翰林院观政不到两年,家人就因病去世了。
无奈之下,李时勉只好提交请假条回家丁忧。
当时吏部给出的裁决是:“庶吉士服阕未经考校者,量授科道或部属官,毋再送读书。”
从此,他失去了继续在翰林院进修的资格,期满回朝被安排礼部主事。
但是呢,宋培的情况更加复杂,他都还没有进入翰林院就得丁忧了。
最大的问题是,宋培能不能保住进士资格,还未可知。
也许有人说,可以“夺情”,问题是,宋培他配吗?
所以,换做是你,该不该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