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14章 给老子真正的伏特加【1 / 1】

吉祥宝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指甲缝里漏出的蓝色粉末,正是杜家脱脂剂里的化学毒素。

大胡子军官的枪口突然转向天空,五发子弹在夜幕炸出绿色信号弹——这是放行走私车的暗号。

李冰这才发现,对方武装带扣子上刻着杜旭鹏年轻时在敖德萨用的化名“瓦西里”。

“红星厂棉花配莫尔德维扬卡伏特加。”

杜亮亮把酒壶塞进军官口袋,壶底弹孔正好对准“03”。

列车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被四道铁链锁死时,杜亮亮数到第九个举着卢布兑换牌的黑市贩子。

这些倒爷的牌价每小时都在暴跌——早晨还能1美元换06卢布,此刻铁皮牌上的粉笔字已经变成1:18,数字底端还沾着新鲜血迹。

“白糖换棉布!”

瘸腿老太婆突然把整筐结晶发黄的白糖倒进车厢,林正南抓起把糖粒搓了搓,指尖立刻染上尿素化肥的刺鼻味——这是集体农庄偷化肥自制的“白糖”。

刘辉刚要驱赶人群,杜亮亮突然掀开三号车厢帆布。

受潮的棉花包表层霉斑在阳光下蠕动,竟是被少年提前掺入的茶麸粉——遇水膨胀后看着像发霉变质,实际是防人哄抢的障眼法。

在鄂木斯克的货运编组站,十二个苏军预备役士兵直接撬开保温车厢。

他们争抢的“青岛啤酒”罐头被刺刀捅穿时,淡黄色液体浇在铁轨上竟腐蚀出蜂窝状凹坑——杜旭鹏在甘油里掺了化工厂废液。

“给老子真正的伏特加!”

少尉的枪管抵住李冰下巴,却被他衬衫第三颗纽扣的反光晃了眼——这是杜亮亮从父亲书房顺来的克格勃监视器,此刻正把现场画面传回莫斯科某个监控室。

少年突然用靴跟磕响车厢暗格,二十瓶印着“红星二锅头”的液体滚落月台。

士兵们没注意到瓶身生产日期是1988年2月30日,更不知道这些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将在六小时后让他们在军营厕所里肠穿肚烂。

新西伯利亚的国营商店前,杜亮亮看见排队人群正在撕扯橱窗模特。

呢子大衣被扯出棉絮的瞬间,他认出这是林正南上周卖给黑市贩子的滞销品——领口“深圳制造”的标签还是自己亲手缝的。

当三个壮汉开始抢劫运奶车时,周翔的扳手突然被抢走当凶器。

他呆立着看自己的工具敲碎奶罐,乳白色液体在地面汇成“1988”的字样——这些掺了石灰水的假奶,正是李冰前世在深圳练手的第一个骗局。

接近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时,杜亮亮嗅到空气里的焦糖味突然变成尸臭。

燃烧的伏特加酒厂废墟里,工人们正用铁锹铲起混着骨灰的焦糖装袋——这是集体农庄上缴国家粮的最后替代品。

少年突然抢过李冰的相机,对着百米外哄抢面包车的人群连拍。

当照片显影出某个戴皮帽的身影时,李冰瞳孔骤缩——那是本该在1991年死于政变的克格勃高官,此刻正在亲手倒卖军靴换黑列巴。

当李冰踩着莫斯科国营百货商场的碎玻璃进门时,水晶吊灯正坠落在罗夫斯基代理人的办公桌前。

这个曾接待过赫鲁晓夫的会客厅,如今墙纸剥落处露出克格勃监听的铜线圈,断头的小天使雕像手里还攥着半截卢布——面值1000的纸币正在壁炉里蜷缩成灰。

“用棉花换伏尔加汽车?”

罗夫斯基的代理人捏碎手中面包,黑麦碎屑掉在1986年版五年计划文件上:

“同志,现在全莫斯科的纺织厂都在用坦克帆布改做连衣裙。”

李冰突然用打火机燎着袖口,尼龙面料燃烧的刺鼻味中,杜亮亮同步翻译的俄语突然变调:

“中国涤纶混纺技术能救活你们三十七家服装厂。”

少年故意把“涤纶”翻译成“列宁勋章布料”,这是黑市流通的军工面料代号。

当杜亮亮掀开第七节车厢的篷布时,月光照亮棉花包上反光的五角星——少年用脱脂剂绘制的图案,在莫斯科的氙气灯下与苏军将帅服肩章别无二致。

罗夫斯基的验货员刚摸到棉纤维,李冰突然高喊:

“小心静电!”

那人手套瞬间迸发的蓝色火花,实则是车厢暗藏的脉冲装置。

“每吨棉花附赠深圳免税仓坐标。”

李冰在谈判桌画出蛇口地图,笔尖精准戳中他前世走私彩电的3号码头:

“用伏尔加汽车运棉花到满洲里,返程就能装满日本录像机。”

他口中的“录像机”用汉语发音,在俄语里恰与“休克疗法”同韵。

签合同时,杜亮亮发现墨水是掺了火箭燃料的军工特制品。

杜亮亮借整理文件轻叩桌角,摩斯密码震频透过桌腿传递:

罗夫斯基的签名章暗藏微缩摄像机,正是三年后叶利钦炮打白宫时用的那枚。

“二十辆伏尔加换三百吨棉花。”

李冰最后用左手签字,字迹与他前世在深圳海关的罚没单一模一样。

当代理人盖上双头鹰徽章时,杜亮亮突然用袖口钢笔画了个笑脸——油墨成分与克格勃档案室消字灵完全相同,这纸合同将在半年后变成空文。

列车调头时,李冰望着后视镜里追来的吉普车群,突然将合同伸出窗外。

1988年的西伯利亚狂风掠过纸面,提前刮走了1991年才正式废止的代表水印。

二十辆伏尔加在布列斯特口岸排成钢铁棺椁时,李冰正用砂纸打磨车头红星厂徽标。

1983年该厂援助朝鲜的批文复印件被他泡在红茶里,纸面“拖拉机配件”的字迹在苏联海关强光下,正好透出“民用轿车”的淡影。

“这是中苏科技合作项目。”

杜亮亮突然用波兰语背诵《华沙条约》第47条,手指轻敲引擎盖——车架号被重新打刻成1966年的序列,对应中苏联合研发的“东方红”轿车原型。

“每辆车都是移动的零件库。”

李冰掀开后备箱,拆散的发动机部件上贴着“长春一汽实验品”标签——这些铅封编号真实存在,只不过属于1992年合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