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玉小说网

第69章 通判高义,下官又岂能落于人后【2 / 2】

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赵子称知道自己已经过了第一关,便继续侃侃而谈:“通判若肯主持大局,利国利民的好处至少有两点:

首先,分工带来效率,各县各有所长,我姑苏县工商繁荣,丝茶昌盛,但种粮不多,能用于徭役的余粮也不多,相比之下,昆山县余粮甚多,如若各县合作统筹,各县各展所长,必能节省开支、事半功倍。”

赵子称说着,便把他理解的后世亚当斯密那套“专业化分工带来效率”的经济学理论,大致跟魏宪说了一遍,过程中还免不了稍稍引经据典,把儒家先贤尤其是孟子的一些朴素经济理论观察拿来印证。

魏宪也是饱读大儒出身,学问是非常扎实的,但赵子称说的这些后世经济学理论,他当然没听过,还结合了孟子之言,穿凿附会,顿时把魏宪听得惊为天人。

“此子虽年少,学问却是扎实,他这个太学上舍两优,怕是没有仗着宗室身份舞弊,而是实打实考出来的……而且恐怕还名列前茅。”

魏宪心中不由如是暗忖,既认同了赵子称的经济学术观点,又多了几分提携才俊晚辈的念头。

而赵子称见他意动,进一步趁热打铁道:“如果通判肯主持大局,姑苏县愿与其他三县通力合作,到时候姑苏县愿意承包今年四县冬季圩田的全部铁器、工具和石料。

人工方面,各县可以自筹一部分,但需要其他几县为姑苏县提供民夫、厢军的粮食。至于姑苏县承包的铁器、石料具体能作价几何,换来其他三县多少粮食和人工,就看通判秉公处置了。”

至此,赵子称的计划已经彻底图穷匕见,他就是希望通判主持大局,按照原本的市价给四县的人工、铁器、粮食等生产要素定价。

然后赵子称所在的姑苏县,对于铁器工具的生产效率明显有优势。同时他此前在东京将作监时、为艮岳工程鼓捣出了原始的水泥科技,也可以用来低成本修起圩坝、圩岸,代替原本需要用到的石头。

修筑圩田,就是在沼泽湿地之类的地方,挖深淤浅,把有水的地方挖得更深,把原本很浅的地方直接堆成平地肥田。

但是大规模营建的圩子,需要考虑圩岸是否容易因长期沼泽湖水浸泡而在此塌陷、塌方回池中的泥土是否会导致蓄水区容量下降、小船通航航道被搁浅阻断,因此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石头砌个岸沿。就跟修运河要修河沿是一样的。

赵子称之前搞出来的原始水泥,最初只能用来给艮岳堆假山,不敢用于造房子,怕质量不行、久了之后塌陷把人埋了。而假山对水泥的质量要求,明显就比造房子的水泥要求低得多。

反正都是直接替代花石纲里的山石、实心堆砌的,不怕抗拉强度低。

而在替代假山石之后,赵子称又很敏锐地捕捉到了原始水泥的第二阶段用途,那便是修圩田的圩岸。

他暂时还不敢把水泥直接用于修海塘或者大坝,因为那种工程一旦质量不够,导致溃坝,危害会极为严重。相比之下圩田圩岸的蓄水压力要小得多,出现一丁点质量问题,最多也就是导致蓄水池淤浅、航道受阻,但绝不会有洪灾泛滥。

先把水泥用来修圩田,试点个一两年,过程中再慢慢琢磨改进工艺,弄出更好的配方,等一切经得起历史检验之后,再用水泥进行大规模营建,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正如蒸汽机最初出现的原始型号,只能在煤矿矿井里抽水,得质量越来越可靠、效率越来越高后,才能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攀科技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一边攀一边为萌芽状态的科技找到合适的商业化应用场景,这样才能形成正反馈循环的飞轮效应。

赵子称对水泥技术的路径规划,其实就非常合理,一开始最差的用来堆假山,堆假山效果好、进一步改良再造圩田,然后才轮到用水泥造房子、修大坝,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好多年的持续技术迭代更新,但这绝对也是步子迈得最稳的。

而只要赵子称的计划得以实施,实际上姑苏县今年冬天需要为徭役工程出资的东西就很少了。

市面上石料和铁器的估价是很贵的,可以置换来其他友邻三县很多资源。赵子称以新技术极大降低了成本,但他折算给魏通判的价钱,却不会立刻降低。

比如市面上一贯钱可以搞到的石料,赵子称用他最新改良的水泥,可能才两百钱的成本,而他再给魏宪稍微打点折扣,按照七八百钱的价格折算,这样魏宪和其他三县也降低了两三成的石料成本,姑苏县也能有翻两倍的毛利。

他就能轻徭薄赋,以极低的代价,做较多的事情,还让本县富户全都感恩于他。

赵子称快速扩建铁器工场的计划,也可以掩盖在“为苏州四县冬季徭役提供铁器工具”的账目之下,很多前期投资都可以平账摊销进去。

……

魏宪并不了解赵子称的科技究竟有多强,但他听赵子称笼统地说、他有办法低成本解决石料问题,分工合作合则两利,魏宪也就暂时信了。

最后,魏宪只有一点额外要求,希望赵子称能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便全力支持赵子称的计划。

“你提到的那个‘低成本取代石料’的新材料,究竟效果如何?能让老夫参观一下么?兹事体大,毕竟空口无凭。”

赵子称:“这有何难,通判有暇,随时可以去看,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宪:“择日不如撞日,既然谈到此事了,今日便能去看。”

赵子称也不含糊,于是当天就大大方方带着魏宪去了他在本县城外刚刚兴建的水泥工场。

这里的水泥技术,正是前几个月,他跟将作监主簿贾谠一起合力鼓捣出来的,后来赵子称有机会又鼓励工匠们想办法慢慢改良,现在的产品质量比他辞别贾谠时又稍有提升了,还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这种东西,传统的工匠肯定是不会写的,他们也有研究成果,但更多是靠偶然发现。赵子称肯定不能容忍这种情况,他需要的是系统性的研究。留下了实验纪录,才能吸取经验教训,持续性地改良迭代。

魏宪现场看了一番工匠们的演示,也是对水泥的效果惊诧不已。

“此物可以在很多要求不高的工程里,替代石料!若是官家修艮岳和宫观也多用这种材料,天下还何须被花石纲拖累到如此地步!”

连续数年一直在跟花石纲过不去的魏宪,第一反应便是如此。

赵子称听他这么说,就知道此人总算是被拉进同一战线了。

赵子称便顺着他的意思附和:“通判所见甚是,其实我当初就是因为痛恨花石纲劳民伤财,所以到东京押送完那趟花石纲后,机缘巧合与将作监的一些能吏巧匠切磋,想出了此物。

只是我人微言轻,暂时还没有办法把此物献上去、用于官家修建艮岳。不过我会让工匠持续改良这些技法的,终究不会让明珠蒙尘。”

最后这几句话,彻底把魏宪拉进了赵子称的阵营。

当听到赵子称也早有劝谏上面废止花石纲之心后,魏宪终于肃然起敬。

眼前有实打实的物证铁证,发明水泥这个事儿,绝对是捏造不出来的。

没有人可以通过发明一种新东西来捏造自己的真实企图,所以赵子称必然是百分百的倒花石纲派。

“你说的事儿,老夫为你办了。你能有如此爱民之心,是江南百姓的幸事。老夫已经一把年纪,又被朱狗所忌,还能有什么前途?就为你们年轻人再做点事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