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杨志听了,这才颇为惊喜:“先生有良策?我这就引先生去见小侯爷。”
杨志原本视陆渐为普通同僚,如今下意识就改口称先生了,连他自己都没注意到。
不一会儿,陆渐就被杨志领着来到县衙。
宋朝时,一个县的知县、县丞、县尉也是在同一座县衙内办公的,但是分为不同的署,知县占用衙门的正堂,左右两边各有县丞署和县尉署。
下午时分,县丞没什么公务,赵子称独自在县丞署的厢房内歇息。陆渐进来的时候,就看到赵子称在那儿打坐吐纳。
陆渐便没敢打扰,稍稍坐了几分钟,等赵子称把正在进行的那一周天吐纳做完。
这一个多月来,赵子称闲来无事,就习练准岳母段语嫣整理后的《万寿道藏心得》,感觉还挺不错,循序渐进颇有收获。
反正政务方面,他只要负责把自己的灵感交代下去,让下面的人执行,其他日常工作,他并不想干涉过多,今年还是低调为主。
赵子称心里很明白,今年不是搞大规模生产力种田的时候,事有轻重缓急,方腊马上就造反了,眼下紧急的事情就两件:一是暗中扩军练兵,尽快提升实打实的战斗力,另一件就是攀科技,搞技术积累。
至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那不过是他用来打掩护和捞政绩的,这些东西不是不重要,而是回本见效太慢。等方腊完蛋之后、将来那几年,才是大规模搞生产种田的良机。
赵子称结束吐纳,站起身来,陆渐才笑着对他说:“小侯爷去了一趟东京,怎得也变得醉心修道起来了?这吐纳之法,看着还像模像样。”
赵子称淡然一笑:“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练着玩的。陆兄突然来访,可是有什么见教?”
一旁的杨志先附耳说了几句,铺垫了情况,赵子称点点头,便让杨志先出去了,然后又转向陆渐:“承蒙陆兄好意,小弟年轻识浅,初次为官,确实不够谨慎,陆兄以为,此事又该如何周全才好?”
陆渐见他已经了解了现状,也就不再多铺垫,直接切入正题道:“我也知道,小侯爷这是一心急着做事,想要与民兴利。眼里又揉不得沙子,不忍自己雇来的士卒受苦。
但我说句实在话,如今大宋天下,哪里的禁军、厢军不克扣军饷?苏州周遭各营,只有杨指挥使这一个营足额发够了饷,旁人自然要嫉妒。嚼舌根的人多了,就不是本县控制得住的了。”
赵子称:“还请陆兄直言如何是好便是。”
陆渐:“我倒是想到一计,本地的徭役,以及每年冬天要兴建的工程,其实也不该完全县里说了算。县里虽然可以借口钱粮不足、少干一点,但原则上,也该有州府统一调度。
修圩田这种小事,每个县自己可以筹措,但修圩田以外,还要修运河、海塘,这些都不是一个县能承担的,要州府统筹分工。
今年虽然州里没有修运河的计划,但那不过是去年修过了,赵府君为了那事儿,可是摊派钱粮得罪了不少富户。今年魏通判硬顶着,觉得没必要再修,也没必要补缮海塘,所以各县才能自主。
可既然小侯爷已经标新立异,惹人嫉妒了,那还不如把统筹之权,主动上交给州里的魏通判。让魏通判统一统筹本县和吴江、常熟、昆山四县的冬季圩田修缮工作。
我看本县为了搞徭役和劝课农桑,还新建了规模颇大的铁场,弄了不少新式的器具,这些东西只在本县用,也不足以尽快发挥其好处,不如跟友邻各县共享。
而一旦有魏通判出面统筹,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四县各展所长,在各自擅长的方面多出力。比如有些县劳力较为富裕,但钱粮缺少,就可以多出人。常熟县粮米富裕,就可以多供给徭役民夫的口粮。本县原本各项比较平均,但既然有了新的铁场,打造的工具也趁手好用,不如多承担铁器和工具的摊派,换来少出人、出粮。
这样做还有一般好处,就是到时候,各县的民夫、厢军的工钱开支,还是各县自行承担的,但上头有了魏通判这面大旗顶着,就算有人嚼舌头,也恨不到你头上,到时候只推说是魏通判分派的任务。其他各营没法受雇,也不是咱们的问题。”
赵子称听了这个计划,眼前微微一亮,也不得不承认陆渐的统筹办法,确实帮自己拉走了一部分仇恨,而且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说,也确实能提高效率。
亚当斯密的理论虽然在后世被很多人喷了,但“社会分工带来效率提高”这个基本观点还是没错的。
越是允许各方各展所长的合作模式,就越能发挥出生产效率。
擅长出力气的一方多出力气,擅长出粮食的多出粮食,擅长出技术装备的多出装备,岂不美哉。
当然这么做,问题肯定也有,而且也肯定会拉到新的仇恨值,赵子称稍一琢磨,就知道这个法子有可能招惹到友邻的吴江、常熟、昆山三县分管徭役工作的官吏。
因为他们本来今年可能没想让魏通判来统筹调度,赵子称这边把权限上交一部分,请上级来指导工作,就会逼得这些人也不得不上交一部分权力、也接受上面的领导。
而修圩田之类的每年日常水利工程,原本是可以化整为零的,不需要州级统一调度,各个县可以各干各的。
赵子称琢磨了一下,对于得罪其他三县的相关官吏,这一点他是不怕的,因为自己的仕途肯定升得比那些人快得多,现在大家只是在不同的县,互不统属,他们恨不恨自己压根儿无所谓。赵子称只要最快速度建立功劳,建立班底,顾不上那些家伙。
但是,赵子称对魏通判不是非常熟悉,只知道历史上此人貌似是个好官,也算清廉,但如果他控制欲极强,自己接受其指导后,却被束缚住手脚,那就不好了。
于是赵子称随口问:“陆兄可了解魏通判的为人细节?”
陆渐难得犹豫了一会儿,才长叹一声:“别的就不多说了,其实,魏通判也曾上书过一次,希望官家厉行节俭,减少花石纲。
你若向他请示,也得低调一些,外人只当是他找上了你,别说是你找上了他。”
陆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算很够意思了,他毕竟是应奉局的人,不该推荐赵子称跟反应奉局的官员接近的。
赵子称也不由心中一凛:他自己就是打算将来找机会,上书反对花石纲的。但他想得很好,不能太急,一定要等方腊即将造反的前夕,最好能时间点卡得越精确越好,奏请皇帝废除花石纲。
那样一来,才能确保朱勔来不及报复自己,方腊就起来了,然后皇帝就会罢了朱勔,自己也就不会遭到反噬了。
但现在看来,居然苏州官场上还有勇士?通判魏宪已经奏请皇帝减省花石纲过了?
看来自己有必要跟这个魏通判好好亲近亲近,结为外援。而且怕是自己明年上书请废花石纲的事情,也要配合着微调一下。
“倒朱”大业已经有前辈摇旗呐喊过了,如果论资排辈,赵子称个人不足以快速收到海量人望。
他必须做一点比魏宪更出格的事情,才能博出位了。
他决定明天就去拜见一下魏通判,让州里统一调度、主持今年冬天四县的徭役水利大局,顺便看看怎么调整自己未来的倒朱计划。
——
ps:今天就一万多字吧,其实因为字数调整,上架卡小高潮也卡不了,刚好一上架要种田和内政,是个小低谷,不过反正都差不多了。债多不愁虱多不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