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阿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倩玉小说网https://www.qianyuw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丫看着上面精美的刺绣,眼睛都不会转了。
陈浅浅给足了她们时间,这才道,“要是跟邱奶奶学针绣活,以后也能绣出这么漂亮的小花。你们有谁想学的吗?”
“当然,不喜欢也没关系,没人会逼着你们学的。喜欢和不喜欢都要大声的说出来。”
大丫还有二丫犹豫了一下,说道,“姑,我们想学。”他们一个十一岁一个十岁,本来脑子就不灵光,念书识字也比不过几个妹妹。
现在能学一门手艺,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好事。
而且,邱奶奶做的衣服和绣的花真的很漂亮,她们也想学。
三丫四丫和五丫则是摇头,“姑,我们还是想念书识字,不想学绣活。”虽然上面的花很好看,但是邱奶奶绣的时候一针一线的,连动都没有动过几下。
她们这个年纪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念书还好,能互相讨论。真让她们一动不动绣上半天,她们肯定坐不住。
陈浅浅非常欣慰,很好,几个丫头现在都敢说出想和不想了。
她道,“那你们三个还是照常跟着喻先生念书。至于大丫二丫,你们不念书的时候,还得跟着邱奶奶学绣活,这样可是很辛苦的,你们确定还想学吗?”
大丫二丫对视一眼,认真的道,“姑,我们想学。”
“想学那就学!”
钱金英拍板道,“就听你们姑的,一边念书一边学。等学会了你们邱奶奶的一招半式,咱家里边的衣服就交给你俩了,你这老婆子休想再赚我银子!”
邱老太没好气的看她一眼。
但是凭空得来了两个徒弟,她还是很高兴的。
虽然都是熟人,但拜师可不能马虎。陈浅浅让大丫二丫敬了师傅茶,还自己出了两块上好的布料做拜师礼。
至于其它的,那就轮不到她这个做姑姑的管了。
于是,等曾湘华和杨俊芬一回到家,就得知了自家闺女要跟邱老太学绣活的消息。
也就是说,她们以后不仅得出丫头们念书的银子,还得给丫头们买布料和针线!
现在的布料哪有便宜的?就算是最差劲的,那也得好几十文钱。
而且,听邱大娘说,刚开始学还能用差一些的布料,等她们上手了,就必须得用好布料了,毕竟差布料和好布料触感不一样。
妯娌俩直接懵逼了,“这大丫二丫不是还跟着喻先生念书么,哪来的时间学针绣活啊?”
“是啊是啊,要不还是算了吧,也没那么多时间啊”
钱金英看她们这样子就来气。
这两个没眼力见的死婆娘,这是不让她孙女挣银子给她花啊!
她可不惯着,立刻就破口大骂,“她们平时那么多时间,哪不能学了?就你们两个唧唧歪歪。再唱反调,老娘揍死你们!”
“”
最后两人还是含泪同意了。
不同意也没办法,婆婆虽然不会真的揍她们,但是会一天三顿的骂,骂得她们抬不起头。
曾湘华欲哭无泪的想,又要多买布料了,这银子咋这么难存呢?
以前家里穷的时候,她得个一文钱都能高兴老半天。现在倒好,咋感觉一两银子都不够用了。
陈浅浅清了清嗓子,说道,“等明天我去镇上买些布料和针线,大丫二丫,到时你们就能跟着邱奶奶学了。”
邱老太开口道,“用不着费着银子去买新的,我那还有很多碎布头呢,拿来就能用。反正他们刚学,不挑布料和针线!”
“那也行。”
钱金英立刻道,“大牛,听见没,赶紧带你邱大娘去桃花村拿东西去。可别耽误了时间,再晚点天都黑了。”
陈大牛点头,“知道了娘。”
说是明天就开始学,结果到了第二日,不管是邱老太还是大丫二丫,压根都抽不开身来。
毕竟这是他们家办乔迁宴的日子,跟学针绣活相比,还是乔迁宴更加重要。
一大早,老陈家的人就把柴火跟锅搬到了新房子里,之后又忙活着蒸饭做菜,直直忙到了正午。
等到来吃席的村民们到了之后,房子已然多了些烟火气息。
一进院子里,别说村民了,就连帮工们都移不开眼睛。都知道老陈家的房子又大又好看,如今放上了家具,何止是好看啊,简直比镇上的都要好得多!
“哎呦,这门窗可真是好看。里边、里边的家具也好看,还有那个,跟账子似的东西是啥?”
陈浅浅笑着道,“这是屏风,用来装饰的,来客人的时候也可以挪到外面来。”
“这还有棵树呢!这树咋是歪脖子的啊,看着还怪亮的,我咋从来没见过这种树啊。”
“婶子,那是木雕树,也叫招财树。放在堂屋里,寓意招财美满。”
听到招财,村里人立刻坐不住了,纷纷凑过来,都要摸一摸招财树的树干,想让自己也招点财气。
有人羡慕的道,“这屋子咋这么多啊,你们一家人都住不满吧。好几间屋子都空着,那不是浪费么?”
“不浪费,现在是住不满,以后就住得满了。四根以后还要娶媳妇,还有狗蛋狗剩,大丫二丫他们,以后说不定屋子都不够,还得加建呢。”
还得加建?
一群人目瞪口呆。
“这里咋还专门建了个屋子啊?用来干啥的啊?”
陈浅浅道,“这是面坊。我们家不是在卖面么,自己在屋里准备食材太麻烦了,所以才建了个面坊,之后东西都拿到里面去处理,就方便多了。”
有些神经粗的,都是惊叹着点头。有些心思活泛些的,则是通过这番话想到了些什么,但他们都默契的没有吭声。
带着村民们看完房子,乔迁宴便正式开始了。
陈浅浅还是跟之前一样大方,饭桌上光是肉菜都有好几道,吃的仍旧是干饭。过来吃席的村民也没像以往一样拿点粮食鸡蛋就上门,而是真真切切的给了礼钱。
最多的当属里正家,给了六十文,在如今的年景里,已经算多了。